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话题作文写作及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 樊亚丽
[导读] 当前英语话题作文写作及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和不会写英文”的问题

        樊亚丽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摘要:当前英语话题作文写作及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和不会写英文”的问题,存在教师“只教学生背单词、背模板”的教学误区。近年来学界虽然对英语作文的“话题”很重视,但对学生主体关于写作话题的思路历程考察较少。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建立基于写作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和英语作文图式模型,并结合具体英语话题作文题目分析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引导策略。认知模型的建立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写作的具体步骤及思维路径,有助于指导学生分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并且也为教师开展写作课堂提供指导。本文为英语写作和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英语话题作文;认知参照点;图式;英语写作教学

1.引言
        英语话题作文在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生英语考试中都是重要的考察方面。作文水平反映了学生运用英语句子表达思想的能力。不同于阅读理解和听力考察学生对输入的英语的理解能力,作文考察的是学生输出英语的能力。学生写出的作文是学生对已有关于写作话题的知识的重新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作为写作的认知主体,在写作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则是引导者和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以往与写作教学相关的研究较少提及学生是如何重构知识写成作文的。本文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通过建立基于写作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和作文图式模型,将学生写作中重构知识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认知模型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具体过程,从而克服恐惧,在一步步构思中完成写作。此外,该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写作教学。教师清楚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特点和知识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2.研究现状
2.1英语话题作文写作和教学现状
        首先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本文研究的是“英语话题作文”的写作与写作教学。之所以突出“话题”二字,是因为无论汉语作文还是英语作文都需要树立核心话题或论点,整个文章都基于此展开。然后本文发现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主要会面临三个困难:其一,无法确定话题,不知道作文要写什么主题。其二,明确话题后不知各段如何展开。其三,无法用正确的单词和句子表达想法。学生往往会把第三个问题放大化,因为单词问题而否定自己的话题和内容,否定自己的构思。所以一些学生害怕写作,不敢写作,不想写作。同样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些教师一味让学生背单词,认为单词量大了,写作就没问题了。还有些教师倾向于让学生背作文模板。背单词和背模板只能解决写作中的部分问题,并不能使学生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刘兴华 2020)。所以,本文提出建立基于写作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和写作话题图式模型,以期全面反映学生写作中知识重构的思路过程,从而为学生写作和写作教学提供进一步的建议。
2.2英语话题作文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为文献库,以“英语话题作文”为检索关键词,我们发现近五年(2016-2021)来的文献有二百五十余篇,占检索总数的71%。可见近年来学者对“英语话题作文”的关注在不断增加。通过观察近五年的主要主题和对应的文章数,我们有以下发现:大多数文献都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策略和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较少。关于教学对象,研究初中英语的要远多于高中英语、小学英语和考研英语。可见“英语话题作文”在初中英语中受到更高的重视。关于英语写作和写作教学的理论或方法有“思维导图、以读促写、微写作、读写结合”等。典型代表如樊春艳(2016)的硕士论文探究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该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促进英语写作成绩进步。该研究对本文有很大启发。
        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教学方法,涉及的理论指导不多,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知识建构过程考察的很少。学生是英语话题写作的主体,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思维路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认知模型可以有效反映学生的写作步骤,对英语写作和教学有重要启示意义。
3.理论框架
3.1认知参照点理论
        Langacker(2008)提到人们认识事物进行语言表达时,在语法上有一种相当重要的特殊类型的扫描称为参照点关系。这个术语所标识的关系一般用于离散的思维路径,每个被访问的元素都是单独显著的,沿着这条路径扫描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找到或识别最终到达的元素。我们经常将注意力指向一个感知上显著的实体,作为一个参考点,以帮助找到其他实体,否则很难找到其他实体。例如(1)“你看到树林里那个小木屋了吗?有一只小鹿在它旁边吃草。”讲话者想把听者的注意力引向小鹿,但从远处看,小木屋更容易辨认出来。一旦听者确定了小木屋的位置,就可以在木屋的附近搜寻小鹿。这种知觉现象有一个一般的概念类比,如(2)“你还记得我们在图书馆门前遇见的小张吗?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咱们学校的研究生。”首先,讲话者将注意力指向一个构想出来的实体(小张),以确定另一个与之有心理联系的实体(小张的弟弟)。显然,我们有能力调用一个实体的概念,以建立与另一个实体的思维联系。首先调用的实体称为参照点,通过参照点达及的实体称为目标。一个特定的参照点提供了通达许多不同目标的可能。总的来说,这组潜在的目标构成了参照点的支配地位。那么在英语写作中,学生由一个英语话题写出一篇文章,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以“话题”为参照点,通过参照点通达许多与参照点相关的内容,也就是目标。从而学生可以重新建构以“话题”为参照点的完成一篇作文所需要的全部内容。
3.2意象图式理论
        Mark Johnson(1987)提出,体认经验会在概念系统中产生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中的“意象”一词等同于心理学中的意象经验,意象经验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或知觉经验有关,并由此而来(Evens & Green 2006:178-179)。如直立行走的人上下不对称,由于引力作用头在上、脚在下,这反映了我们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上—下图式(垂直图式)”由此而来。常见的意象图式还有“中心—边缘图式、容器图式、循环图式、连接图式、部分—整体图式、力图式、路径图式、标量图式”等等(Johnson, M. 1987, Lakoff, G. 1987)。意象图式是人们初始的认知结构。当人们的大脑组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运用大脑里已有的图式去认知那些新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物和现象(Oakley, T.?2004)。学生关于英语作文的认识,包括作文话题,各段落内容,各句子和单词,这体现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以用部分—整体图式来反映一篇作文整体和各部分的关系。
4.学生英语话题作文写作的认知模型及运作机制
        学生在看到一篇作文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也即“话题”。然后全文各段落要围绕话题展开,所有内容都要与话题相关。学生由话题联想到相关段落内容的过程体现了认知参照关系。那么学生在建构一篇作文时的思维过程就可以以基于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来反映。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改自Langacker 2008:83-84)
        图1中“大椭圆”代表认知参照点包含的认知域,即作文话题包含的相关知识;“虚线箭头”表示心智路径,即认知主体学生通达某一内容目标的具体路径。该模型反映了学生在英语话题作文写作中的心理扫描行为:首先唤起参照点即“话题”,然后唤起它所呈现的可访问的目标即“相关段落内容”。因此,它本质上是动态的,因为它如何通过处理时间展开实际上构成了它的价值。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参照点关系涉及到聚焦意识的两个阶段,它们的时间序列定义了其方向性和内在不对称性。第一阶段包括在心理上获取参照点也即“作文话题”,从而将其置于焦点中。它的激活为访问参照点的支配元素创造条件,其中一个被聚焦为目标也即“某一段落内容”。当焦点转移到目标上时,已经达到目的的参照点将淡入背景。因此,参照点和目标都是突出的,每个都在一定的处理阶段。当然,一旦有了焦点,目标就提供了对它自己的控制域的访问,然后可以作为引用点调用,以到达另一个目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嵌套位置结构中进行连续位置链扫描以指定某一具体位置,如(3)楼上,卧室,壁橱,架子上。一旦一个特定的位置被挑出来,它就可以随时进入其中的任何一个较小的位置,那么中间某一位置既是上一个思维过程的目标,又是下一个思维过程的参照点。所以,在英语话题作文写作中,学生可以实现由作文话题到段落到句子再到单词这样一连串的扫描。
        基于认知参照点关系模型,我们了解学生在写作中依次以话题、段落、句子为参照点,最终聚焦到单词上。这是由英语话题作文图式特点决定的,如图2所示:

图2 英语话题作文图式模型
        图2反映了学生关于英语话题作文的知识架构是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大脑里的,该图式包含篇章、段落、句子和单词,具有整体到部分的特点。体现了整体—部分图式投射到抽象写作域的过程。其中,“圆圈”代表相关的知识域,一篇作文包含不同的层次单位,体现了图式内部复杂性的特点;另外图式具有详略度的特点,由篇章到单词的过程是由粗略到详细的过程,而由单词构成篇章的过程是由详细到粗略的过程。该图式模型为基于写作话题认知参照点模型的连续扫描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5.英语话题作文写作的实例分析及写作教学策略
        本文主要考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组构知识的心理路径和具体过程。建立学生写作的认知模型既需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Chuang Szufang 2021)。因为教师是学生建构基于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和英语话题作文图式模型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因此写作教学的角色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
        下面我们将以2020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为例,分析模型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运作过程和教师的引导策略。题目要求以“积累”为主题,用英语写一篇短文为征文比赛投稿,谈谈在积累知识方面做过什么,有什么收获。并给出了提示词“accumulate(积累),read,keep,make progress”和文章的第一句话“Without accumulating, we can hardly achieve anything.”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结合学生写作特点分步骤引导:(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题目要求确定话题或题目,即“积累”。(2)鼓励学生以“积累”为参照点,唤醒参照点统辖的相关认知域即与话题相关的知识点,如按照题目很容易联想到“在积累知识方面做过什么”、“有什么收获”、“将怎么做”等方面。相关的知识具有离散性特点,都有可能成为目标,这些目标将构成段落中心句。(3)参照关系可以延伸下去,还可以以段落中心句为参照点唤醒相关的句子,如以“做过什么积累知识的事”为参照点,可以联想到“经常读书积累知识、看电影积累知识、参加志愿者活动积累知识、经常运动积累运动知识等”。(4)然后以这些句子为参照点唤醒单词。(5)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需要和自己的英文水平聚焦到某一目标,从而避免过多的生词或复杂句子。(6)学生的知识是可以习得的,所以学生的图式系统可以在不断习得新知识的过程中重构和完善。所以,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并纳入自己的图式系统,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在确定话题、联想段落、句子和单词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鼓励学生协作共享知识。有效结合学生认知、社会生活和课堂教学三维的框架,更有助于学生体验写作学习的本质(Tomoko Watanabe Traphagan et al. 2010)。
6.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学生英语话题作文的写作和教学现状及研究现状,指出当前英语话题作文写作中学生面临的三大困难和教师存在的教学误区,并发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英语作文的“话题”很重视,而对学生主体关于写作话题的思路历程考察较少。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建立基于写作话题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和英语作文图式模型,并结合具体英语话题作文题目分析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引导策略。认知模型的建立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写作的具体步骤及思维路径,有助于学生分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并且也为教师开展写作课堂提供了指导。此外,学生熟练掌握了模型后,可以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发现“话题”,并主动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写作图式。本文是认知参照点理论在英语写作及教学中的一种创新应用,为英语写作和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没有涉及具体教学实验,这是我们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Chuang Szufang. (2021).The Applications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n Adult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3),. doi:10.1002/PFI.21963.
Evans, V and Melanie Green.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1987).?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 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akley, T.?2004. Image Schema [A]. In D. Geeraerts & H. Cuyckens.?Th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moko Watanabe Traphagan,,Yueh-hui Vanessa Chiang,,Hyeseung Maria Chang,... & Paul E. Resta. (2010). Cognitive, social and teaching presence in a virtual world and a text chat. Computers & Education(3),. doi:10.1016/j.compedu.2010.04.003.
樊春艳. (2016).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
刘兴华. (2020).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循证实践现状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