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听力T/F有效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王晓枫
[导读] 本文以《英语听力教学》为理论依据,对班级中30名学生进行问卷、访谈

        王晓枫
        上海傅雷中学
        摘要:本文以《英语听力教学》为理论依据,对班级中30名学生进行问卷、访谈,了解听力T/F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运用更有效的听力教学策略,对比教学前后效果;探究学生听力策略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教师教学策略的合理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对听力的兴趣;学生听力策略的灵活运用可以提升准确率;但心理因素和词义仍旧阻碍着学生听力发展。
        关键词:听力T/F,教学策略,学生听力策略
一、引言
        在初中阶段教学18年,遇到过不少教学难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测试反馈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我发现听力始终是学生跨不过的一道坎。作为四大知识技能之一,听是信息的输入环节,在日常交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不懂就意味着切断了交流的渠道,导致无法更进一步的交流。在初中英语的测试中,听力往往是最先进入的环节,听力测试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此后考试的发挥。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回收了学生的30份试卷,做质量分析时,统计了学生听力部分的情况(见表1),察觉到扣分点自第三大题——判断句子是否符合听到的内容(即T/F)开始增加,很多第一部分选图片和第二部分短对话能拿满分的学生,在T/F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从统计数据看,听力的T/F大题满分率成断崖式下滑,令我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
        我决定以此大题为切入口,利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学生在听力T/F大题失分的原因,并进行分析,依据《英语听力教学》(任庆梅 2011)探究学生的听力策略,找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和观察,对比教学成果的变化。
        在整个研究中,教师以学生为本,以理解听力内容为出发点,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提高听力T/F的准确率,提升了听力技能,促进了英语学习。
 



二、文献综述
        1,教师要重视听力
        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到“Teachers need to listen to the tape all the way through before they take it into class. That way, they will be prepared for any problems, noises, accents etc., that come up.”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在教听力时也应像对待阅读、写作等技能一样,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认真备课。Harmer又说“That way, they can judge whether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cope with the tape and the tasks that go with it.”教师应事先选取合适的材料。听力的材料应该契合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太简单则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太复杂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略显尴尬。根据krashen(1985)提出的“i+1”原则,输入必须具有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信息的内容与形式难度应稍微高于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会投入热情和专注,去仔细认真地倾听。
        Harmer的6条听力教学原则中还提到“Good teachers exploit listening texts to the full. If teachers ask students to invest time and emotional energy in a listening task-and if they themselves have spent time choosing and preparing the listening- then it makes sense to use the tape for as many different applications as possible. Thus, after an initial play of a tape, the teacher can play it again for various kinds of Study before using the subject matter, situation or tapescript for a new activity. The listening then becomes an important event in a teaching sequence rather than just an exercise by itself. ”教师在听前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听力课前练习,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实现多样化的听力教学。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个和文本有关的关键词或句,要求学生们围绕其展开想象,绘制思维导图,推理、预测更多的文本信息,在听力中进行验证。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将难度降低,先完成语音部分。教师给出和文本有关的一些句子,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在语音上先熟悉并扫除听力障碍。
        2,学生的听力策略
        认知策略与具体的语言任务有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等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所采用的特定技巧(Cross 2009)。
        听力的认知策略包括:1记笔记;2利用资源;3激活语言知识;4记忆;5预测;6推理;7联想;8分析;9意象;10听觉重现;11重组;12演绎应用;13新旧知识联结;14归纳;15重复;16迁移;17翻译;18总结概括。
        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中写道:“Students need to be made ready to listen. This means that they will need to look at pictures, discuss the topic, or read the questions first, for example, to be in a position to predict what is coming.”
        作为初中生,应具备一定的听力认知策略,帮助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测试中理解文本内容,抓住重要信息。同教师一样,学生的听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听力策略,相互配合,才可以事半功倍。
三、研究方法
1、教师的听前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听前的准备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听力氛围,要帮助学生1,建立语境;2,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3,合理导入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或短语。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态上重视听力,在行动上落实教学,不能毫无铺垫,简单粗暴地直接播放录音,只是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应当注重学生听力策略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T/F已经给出的句子,和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帮助学生构建情境,提炼主题。
        以2019.4月的某一份测试的听力T/F为例,试卷上会呈现出以下6个句子:
        14. Today we can buy many flavors(口味) of ice cream.
        15. The Chinese have been eating ice cream for less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16. The Chinese tasted the ice cream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13th century.   
        17.The British started to serve cone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go.
        18.It is easy to make ice cream at home by using eggs, milk, sugar and some fruit or chocolate.
        19. If you eat a lot of this delicious dessert, you will not put on weight.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6个句子,然后提问:
        1. What will be the topic about?
        从反复出现的词ice-cream学生就可以知道文本的主题就是冰激凌。因此学生就会回答:The topic will be about ice cream.
        2. Can you tell us who perhaps ate ice cream long time ago?
        辅以15、16,17句的信息,学生会回答:Perhaps Chinese and British people.
        3. Is it easy or difficult to make ice cream at home?
        依据18句信息,学生可以回答:It's easy.
        4. What ingredients do you need to make ice cream at home?
        学生可以回答:We need eggs, milk, sugar, and some fruit or chocolate.
        5. Do you like eating ice cream? Why or Why not?
        学生可以回答:Yes, I do. Because it's delicious.或者No, I don't. Because it makes me fatter.
        最后教师可以抛砖引玉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ice cream?激发学生听力兴趣,带着学生进入正式听的过程。
        我们看到:从这6个已知句子的听前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信息的输入,在语义上对将要听到的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朗读,在语音上对将要听到的文章有一个熟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起了语境,产生了对听力内容的兴趣。
        这个由教师主导的过程,需要渐渐由学生来掌握。教师可以一步步将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变成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再变成学生对自己的设问?逐步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构建,自主把握主题。毕竟在测试中,是没有教师在旁边给予学生任何帮助的。
2、学生的听力策略
a. 学生“自上而下”的策略
        学生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推理,借助记忆系统储存的关于周围世界的常识或已经掌握的先前知识,推理或判断讲话者已经说过的内容。预测说话者要说的内容,建构一个有助于理解的交际场景或结论,使未知的信息得到合理的解释。初中阶段的听力T/F会先给出需要判断的句子,这就很适合学生根据所给出的句子,结合自身的知识,进行信息处理。例如:某张19年期中预备测试听力第19题:If you eat a lot of this delicious dessert, you will not put on weight.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课本上有关健康饮食的文本中都已获知甜食的众多危害,使人发胖也是危害之一,因此,学生在没有接触听的过程,只依靠听前的文本即可做出判断。以已知的知识来判断句子正误,在平时的测试中,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方法。
b. 学生“注意特殊词汇”的策略
        在听前环节,学生阅读已给出的语句,应注意表示绝对含义的词,比如everyone,all,only等。含有这样词义的句子,往往是与原文不符合的句子,因为从意义上来说,它们太片面,太绝对了。以某一测试卷听力的16题Everyone thinks that aliens made the circles.以及18题In 1991, two British men said they made all the circles.为例。16题中每一个人都认为是外星人制造了麦田怪圈,以及18题中2个英国人声称是他们制造了所有的麦田怪圈。这两个句子中“每个人”“所有的”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意思上偏绝对,基本可以在听前就可以判定是F。果然,听力原文中是Many think it’s the aliens 以及But in 1991, two British men said that they made some of the circles.Many以及some这两个词和判断句中的数量皆不符合。
        学生和教师可以一起归纳出这些常见的听力词汇,帮助更多的学生通过认知、熟记这些词汇,提高准确率。
c. 学生精听的策略
        当前听力教学模式中,听力过程有泛听和精听两个阶段。泛听,要求学生回答概要性问题,涉及听力材料的语境或讲话者的态度等信息。这一类信息在T/F大题中并不多见,所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测试中,更多的是涉及精听信息。在试卷中,学生先看见问题,再精听,最后验证T/F。例如2021.4预备期中考13题Ben watches TV once a week.Ben观看电视的频率是多少?看电视的动作执行者是不是Ben?Ben一周一次从事的活动是不是watch TV?学生在预先给出信息基础上设问,在听中随语流接收与预设问题相关的信息,同时判断语句是否符合听到的短文,一旦有任何信息点与之不匹配即判断为非,其余都判断为是,为了更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事先在句子中注意圈,划,标注笔记,方便听时更好的聚焦重点。
                四、结果与讨论
1、暴露的听力教学问题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期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喜欢听力课,认为教学模式单一,语音资料内容主题重复、不新颖,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已经掌握的听力策略匮乏,没有养成良好的听前准备习惯,不会听前标注、圈划重点、对文本做预判。做听力题目时容易走神,焦虑。这些问题,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从心态上重视听力教学,改变以往聚焦听力语法,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用有声读物,音乐,短视频,电影等调动学生听力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各项听力策略,养成良好的听前习惯;培养学生听力自信。
2、学生需要具备多种听力策略
        从多次听力整体测试得分情况看,学生具有一定的听力策略,会通过看图说词,记笔记等方法在听力的第一、二大题获得较好的分值(表1)。高得分率也可以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语音、语义)知识。 听力的第二大题短对话中,学生可以记录人物关系,动作的真正执行者,来回答针对who的提问;可以记录具体的动作,事情,物品来回答what的提问;可以记录有关数字,并用笔记进行简单快速的运算来解决when, what time, How much, How long等问题,可以用缩写快速记录地名,回答Where,也可以记录交通工具,回答How。毕竟短对话的语句不会很长,在7的短期记忆信息单位存储范围内。
        但是在T/F测试题中,学生从选图片的单词,过渡到依靠笔记和短期记忆克服的对话,再跨越到体量更大的段落文章时,明显感到手足无措,毫无头绪。学生无法一下子消化输入量大于9个信息单位的内容,纵然有一定的笔记基础,学生仍不知该记些什么?另外记速也无法跟上听力的语速。T/F大题有它的特点,学生需要变换不同的听力策略来应对,幻想用唯一的方法来解决所有的听力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在T/F大题中,学生要学会释放自己的短期记忆,将冗余信息及时删除,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也就是我们之前一直强调的听前的准备非常重要,一定要使用“从上而下”的策略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结合圈划,凸显需要判断的重点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及时对这些点进行验证,契合就是正确T,反之F。
3、语言知识不夯实
        某张3月份测试中的听力17题:The trip will cost them ¥3,100 each. 该小题的正确率只有3%(样本总人数:30人,只有1人答对)。听力的原文是:The trip will cost them 3,100 dollars each.课后找学生进行访谈,询问这一题错误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把原因归纳为两类:一类学生说,听见了3100这个词,契合了句子中的3100,接着就判定这个句子为正确,而忽视了其后出现的货币单位dollars;第二类学生反馈说,句子他们都听准确了,但是他们以为¥就是美元标志,就是dollars的书写形式。前者的错误可以归于学生的贸然,不仔细,没有听全信息就匆忙判定;而后者的错误则属于认知错误。各国货币单位不同,学生需要在学习知识时,注意这类细节。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夯实这些看似细小但实则重要的背景文化交际知识。
        在听力过程中,学生也要排除部分干扰,如某张期中B测试的听力14题:30份样本中,有24人错误,错误率达80%。该题句子是:Farmers want to get crop circles. 文本听力中Farmers hope to get their crops.一字之差,农民想要获得的是农作物(crops),而非麦田怪圈(crop circles)。通过访谈,该题的错误原因有:1、学生听到Farmers hope to get theirs crops.认为从farmers开始到crops的信息与判断句基本一致就主观忽略了circles这个词。2、学生听到了农民想要的是crops庄稼,但不确定crops和crop circles是否同一事物,接着听到后续内容反复出现circles这个词,就利用了联想功能将这个crops和crop circles画上了等号。3、只因全文多次提到circles这一词,所以认为该句是正确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根源是对circle这个词的陌生感,虽然学生在访谈中也有提到用到了联想法,但方向不对,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熟悉的词,词义,是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句子,无法准确答题的关键,即使学生利用了一些听力策略,但有时并非使用了策略就一定能获得准确的答案。
4、心理因素
        最后问卷显示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因素,他们对于听力有恐惧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证明,人类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作用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消极作用则会阻碍发展。外语教学实践也证明,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将知识内化,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信心;而焦虑的学生,情感屏障较强,获得的输入较低;教师可以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爱,降低平时听力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就,让他们的进步可视化,以此缓解焦虑,增强自信,从而也建立起更好地师生关系,提高听力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语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听力T/F测试结果不理想,作为教师,寻求理论帮助,在阅读了任庆梅的《英语听力教学》后,从教师层面改进了教学理念:听力教学应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听力材料,而不是以教师的认知替学生去决定;听力教学应更注重内容,而不仅仅关注语言。教师就地取材,以测试卷中的T/F为文本,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听前为学生创设语境,激发学生听力的兴趣。在学生听力策略层面,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前准备习惯,归纳已经掌握的听力技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上而下”的听力策略把握主题,建构语境,预测,推理将听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剔除冗余信息,抓住重点,注意细节,边听边判断。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对听力课更期待,掌握的听力技巧更丰富。对比开学初和学期末的T/F得分情况,满分率从10%左右,跃升至60%左右(见表2)。再一次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学生是可以从中获益的。在研究过程中,我偏重T/F的应试效果,教学出发点相对功利狭隘,没有考虑听力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在研究中,我也发现词义对于听力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义理解的偏颇会造成对整个文章理解的偏离甚至错误,这是任何技巧无法弥补的,需要教师夯实平时的基础教学,也需要学生平时扎实的日积月累。英语学习的进步不是光靠单技能提升就可以完成的,各环节的不断完善才能整体提高。
测试
 


参考文献:
任庆梅. 2011 英语听力教学.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Harmer. 2000. How to teach English.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