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当地资源做到初中生物教学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胥峥嵘
[导读] 七年级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是《生物的特征》

        胥峥嵘
        贵州省松桃县世昌中学     贵州省铜仁市  554100
        一、用当地自然资源与生物教学的融合
        七年级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是《生物的特征》,第二节是《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七年级新生刚刚从小学毕业来到中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很陌生很新奇,第一节课可安排新生在校园操场上集合,点名分组,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带领他们在学校附近的小山和校园内菜园进行实物感知和调查体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山坡上采摘苦菜、灰菜、苋菜、蒲公英等。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而这些菜他们平时就认识,有些山菜自己家里还吃过,个个小组争先恐后地报菜名。我适时引导他们注意观察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使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为后面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做好铺垫。有时会遇到调皮的学生捉到蝗虫、蜻蜓、螳螂等吓唬同学或是几个人玩耍,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征询学生意见该如何处理。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主动放飞蜻蜓,对于蝗虫等害虫会主张踩死或是用石头打死,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蝗虫,指导学生用小木棍触碰它的触角,蝗虫很快做出反应躲避到一边,使学生认识到触觉的作用。让学生用手触摸一下蝗虫的外骨骼,感知外骨骼的作用,告诉他们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以后学习节肢动物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和认知生物,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等到学习《生物的特征》时,因为有了之前对生物的调查和研究,这节课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初中生物教材主要内容是对生物形态结构的观察和了解。而用新鲜植物进行教学,效果是最为理想的。在讲授裸子植物时,课前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校园里的松树,注意观察松叶的形态结构,球果的着生位置。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直观方式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当地季节性作物资源与生物教学的融合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根据我班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地的情况,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自家先观察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等到上课时,拿来自己在家做的探究实验互相比较,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学校附近周围有着丰富的苔藓植物,在学习苔藓植物一课时,可向学生布置任务,看看谁能在校园周围找到苔藓植物。课间就有学生拿着墙藓、葫芦藓、地钱等来找老师确认,教师便一一询问他们采摘的环境,有什么结构特点等。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可以利用这个天然大课堂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教学传粉和受精与果实时,让学生与家长商量后,来到学生家栽种了玉米、向日葵、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花生等,课间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有的黄瓜只开花没结果实,为什么?有的向日葵花盘为什么缺损?黄色玉米地里的玉米为什么有的玉米穗上出现了白色的籽粒?在观察的同时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学习嫁接繁殖的知识时,我自己先栽培两三盆月季花,教授此课时,将花搬到班级,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掌握扦插的知识。学校校园里有很多柳树,可带领学生在爱护树木的前提下挑选枝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做扦插实验。因为材料多,每个学生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做实验,并且可以反复练习操作,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总之,根植当地,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资源运用于生物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与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达到直观明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愉快,减轻了生物教学的课堂压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