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鹿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 广东广州市 510630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特别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热播之后,更是掀起了一股民间诗歌学习的热潮。古诗韵律整齐、郎朗上口,非常适合小学生背诵;诗歌画面感强,寓意深刻,也值得反复品味。作为中华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增加了古诗的比重,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目前的古诗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许多老师仍然停留在机械地解读诗意和生搬硬套的背诵上,把鲜活的诗歌变成了死板的桎梏,造成不少学生“谈诗色变”,本文就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种新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为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让诗人活起来,唤醒那些尘封的传奇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各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以外,诗人也是翻动历史长河的一朵洁白浪花,学习古诗应该先从了解诗人入手。然而许多资料上对诗人的介绍枯燥古板如墓志铭,千篇一律的列上:姓名、字号、代表作品……这样的介绍索然无味,更难以吸引新时代的小学生们。在介绍诗人时,应该从诗人的代表事件入手,这些传奇故事往往最能体现诗人的个性,从而进一步代入到诗歌的理解中。
例如关于诗人辛弃疾的介绍,传统的介绍是: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新编故事版:辛弃疾,他出生的时候,家乡正被金国占领,这一年,宋朝虽然派出了数位名将,却在奸臣秦桧的干涉下,落了个割地赔款、纳贡称臣的结局。辛弃疾22岁那年,他加入了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因为武艺高强、胆识过人而名声大振。一年以后,辛弃疾在南下的途中听说耿京被金人指使的叛徒杀害,义愤填膺的辛弃疾率领了五十骑兵夜袭金营,以数万敌军中活捉叛徒,并把他押去临安正法。以五十对五万金兵,毫发未损且全身而退,一时成为传奇。然而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手中有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才,辛弃疾一直也未能施展自己浴血沙场的抱负,被迫拿起纸笔,写下了不少抒发胸中豪情的诗篇,直到他68岁的时候,宋孝宗才在兵荒马乱之际想起这名大将,召他奔赴战场,但那时的辛弃疾早已白发苍苍,无济于事了。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句悲壮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两者相比较,后者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原出一个文武双全、报国无门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从而抛砖引玉,更容易对诗歌中蕴含的悲壮之情产生共鸣。
二、“以诗解诗”,触类旁通感悟诗意。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更是有它别具一格的语言美,古诗句子短小、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诗歌的语言更是以简化繁,将无尽的意境蕴藏于有限的句子之间,让我们能够从短短的几十个字里面,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画面、品味到多姿多彩的生活、领会到醍醐灌顶的哲理……因此赏析诗歌是一门艺术,如果直接把诗歌翻译成白话文,虽然简单易懂,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打破了诗歌的意境,冲淡了诗歌的意蕴。
在此笔者更提倡一种新的方法:以诗解诗,即通过引用已学过的、人们熟知的、意思相近、境界相通的诗句来解读一首新诗的意蕴,这样既不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也不会对理解诗歌内容造成困难。
下面以《出 塞》为例,来简单探讨这一诗歌教学方法。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理解为“秦汉时明月和关”。
这里可以引出“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以及《木兰辞》中的诗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会发现“烟月笼寒水和沙”、“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进而明白“秦汉时明月和关”,教师再对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稍加点拨即可。
再如解析“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时,可以先抛出“这些离家万里的战士们为什么不回?”这个问题,再让学生品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引发学生感受战士即将上场杀敌的紧张、激烈的氛围;接着可以品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而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战死沙场“人未还”的无奈;还可以引用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让学生在这些诗句中感受壮志未酬的悲愤、客死他乡的悲哀,从更多角度体会“人未还”的深意。
在这首诗中,关于“龙城飞将”的理解,也可以用卢纶的《塞下曲》来解读——“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不需要过多的赘述,学生们从这首诗中就可以读出李广将军武艺高超,感受到诗人对他的钦佩和赞美之情,并由此引发对良将的渴求。
以诗解诗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古诗基础上,即通过引用已学过的、人们熟知的、意思相近、境界相通的诗句来解读一首新诗的意蕴,这样既不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也不会对理解诗歌内容造成困难。同类题材的诗歌,往往具有相同的情感特征和内容特征,比较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过程当中,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愿望,在新旧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灵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对诗歌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例如“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对比和联想记忆,掌握到学习古诗的方法,建立学习古诗的信心。
三、尝试写写古诗,在模仿中探寻古诗的奥妙。
《红楼梦》中的香菱,想要学作诗,入海棠诗社,于是去请教林黛玉,黛玉说的一段话颇有意思:“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诗歌以意趣至上,音律其次。
黛玉还让香菱去看王维、杜甫、李白三人的诗,加起来看五百首左右,基本上就有了写诗的底子。
教小学生写古诗,《红楼梦》里的这一段非常值得借鉴,首先要摆脱畏难心理,不要过于在意音韵格律的限制,“不以词害意”;其次要鼓励学生多读好诗,多读含义深刻的诗,提升诗歌鉴赏的品味。
学写古诗的目的不在于写的质量如何,而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摸索、琢磨、领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写诗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首诗作的完成可能需要参考几十首古诗作为铺垫,“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学习古诗的两个重要手段。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类,古诗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地了解和钻研古诗教学的任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逐步地进行诗歌之间的比较学习,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滕鹿,女,侗族,籍贯:湖南怀化;生于:1983-1,职称:中级职称,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