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李定新
[导读]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

        李定新
        清新区第一中学  
        
        一、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内容,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一节《物质的分类》分类思想的延续应用,又为下一节《离子反应》作了铺垫,电解质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本节课设计没有直接从电解质的概念入手,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简单回顾物质的分类,为化合物从电解质的角度分类做准备,后展示两幅图片:1.非法电鱼操作不当会导致人死亡。2.食盐每天都吃,它去哪里了?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提出水中溶解了无机盐才导电的观点,老师又紧紧追问:那蔗糖、酒精也溶于水,它们的水溶液导电吗?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做了导电实验,得出盐酸、NaOH、NaCl的水溶液导电,蔗糖、酒精的水溶液不导电的事实,由问题驱动步步引导的方式最终得出了电解质的概念。

接下来从微观动画的角度展示NaCl在溶液中为什么导电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了酸碱盐溶液溶液导电的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从而自然达成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的目的,避免了抽象概念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的被动掌握现象,使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突破途径:(1)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非法电鱼操作不当致死案例,吃的食盐去向。(2)学生的演示实验:水溶液的导电性探究。(3)NaCl溶液导电的微观解释。(4)“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本节内容颠倒课本内容,使知识理解过渡自然。如:在电解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急于抛出电解质的概念,先让学生演示实验,得出NaCl的溶液能导电,又从微观角度认识到NaCl溶液导电的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再过渡到电解质的定义。(5)有效设疑,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
概念教学时,对概念的理解把控要到位,“或”“和”的区分,导电的前提,这些都是学生易引起误解的方面,概念达成后,将化合物从水溶液中能否导电的角度分类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将分类的重要思想贯穿学习的始终。学生知道酸碱盐的溶液导电是由于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后,引出学会用化学用语表达电解质的电离——电离方程式,在书写的过程中,很直观的感受到了离子的来历,同时从本质的角度学会区分酸碱盐,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最后又首尾呼应,让学生重新回顾课前导入的问题:操作不当致死案,吃的食盐去哪里了,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重要思想。
二、存在的问题反思
1.课堂开展时间把控不是特别合理,没有时间练习,根据教学评三维一体化要求,这是不完美的课堂,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精炼性,教学环节的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还是要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敢表达、大胆表达,不能因为赶时间,忽略学生的思想感情。事实上,学生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更有利于深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束语
        本节内容课堂实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有效实现师生互动,将探究思想融入课堂中,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学生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师生配合默契。由宏观现象辨识再到微观解释探究的安排过程,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建立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向一个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探究者转变。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交流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满肯定、鼓励、爱心,用语幽默,课堂气氛活跃,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理想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教了知识,同时学生学会了探究、认知、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多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力争做一个教学水平较高的新时代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