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涛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扎佐镇中心小学 贵州省贵阳市 550201
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培养小学生守法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可以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有效强化小学生的国家观念、诚信理念、规划意识以及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针对小学阶段法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法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活动
引言: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不断深入推行之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法治教育活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学生的法治意识,强化学生的法治实践,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法治教育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开展意义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时期,但由于年龄以及生活经验关系,他们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面对一些困难或者伤害时,不知应该怎样面对和怎样处理,而法治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锻炼和增强小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素养,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法治教育活动,采取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启发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调动小学生法治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促使小学生在法治教育活动中最大化地增强法治观念,让小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有效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另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注重法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丰富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最大化的拓展了小学生的法治知识视野,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切实真正的提高了小学生的法治道德素养,实现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1]
二、法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学生参与法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中更好的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创设相应的法治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促使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自我保护,有效启发小学生的法治思维,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当冲突发生》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知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在认识了解的同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冲突,找到可以不让自己委屈的做法。那么在本节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校园冲突视频资料,充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唤起学生的回忆,促使小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思考,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对自己以往处理冲突方式的反思。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冲突发生的原因,并将讨论结果进行记录,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产生冲突的原因,从而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冲突,最大化的启发小学生的法治思维,让小学生可以在日后再遇到冲突,可以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进而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角色扮演,强化体验
角色扮演教学法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事情实际过程、环境等进行互动式模拟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小学生根据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教师可以尝试借助角色扮演活动,创设课堂法治情境,促使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刻地领悟到法治教育意义,充分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将教材内枯燥、抽象的规则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演绎,促使学生可以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到规则的意义,从而让小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形成法治意识,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上下公交车插队、过马路不等红绿灯等情景,通过设计这些与小学生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联的现象,让学生可以深刻感受不遵守规则、遵守规则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法治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法治认识。[2]
(三)开展实践,内化行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将课堂教学拓展到实践中,让小学生可以在实践明白法治教育的真正意义。那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化思考和关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法治知识形成一个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内化学生的法治行为,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从白色污染说起》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本课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与学生一起针对塑料制品对我们人类生活提供便利进行调查和了解,同时也需要针对塑料制品对地球的严重危害进行调查。通过实践让小学生可以有一个思想认知,塑料制品虽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减少塑料制品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实践调查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对“限塑令”等相关法律条文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有效内化成为学生的自身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3]
(四)家风建设,培养美德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师还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效的家校结合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在法治教育活动设计和开展中,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从自身做起,建设良好家风,促使孩子可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效培养孩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乐于助人以及勇于创新等传统美德,进而最大化的提升小学生的法治素质。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说话要算数》一课为例,法治教育点在于守信守规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活动任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来对家庭成员是否说话算数开展统计活动,以一个星期为期限,同时家长与学生一起做好反馈总结,以此来巩固小学生说话算数的良好品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家长建设良好家风,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促使说话要算数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4]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做好教学规范,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性的法治教育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传统美德以及法治意识,让小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法治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法治的严谨,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01):61-63.
[2]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3]冯丽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J].教师.2020(12):95-96.
[4]端木旖玲.道德与法治学习:由“绝知”到“躬行”的转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性学习建构[J].教育视界,2018(21):64~65.
注明:“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主题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课题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