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娟 张昌蓉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 尤溪县实验小学 365100
[摘 要]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是现阶段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目标,学校应担负起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宽度等途径让法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田。
[关键词]小学生 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法治建设,学校为本。[1]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采取有效途径增强学校法治教育的工作力度。那么,作为小学德法教师应如何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让法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本文试就此做一探讨。
一、整合教材资源,使学生内化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经阶段。虽然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法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做了精心的设计与编排,但是除了六年级上册专门编写了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之外,其他各年级教材中的法治内容都是以散点形式嵌入到各册教材中的,其逻辑性与结构性有待于教师加以梳理和整合。为了使法律知识更加结构化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将这些散落在不同单元、不同课题和课时中的法律知识以相对集中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对教材中的法律常识进行精心归类,优化活化好教材,使学生对所学的法律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和全面把握每一学段的教材,熟悉法治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对教材中的法治知识进行综合、优化,将法律知识以更明了、完整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如对活动园中的案例及问题进行改编和提升,创设情境,巧妙设问,问题的设置应具有启发性、思辩性特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逐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理性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不断增强法治认知。
二、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当我们在讨论法治教育时,要避免陷入这样的误区:重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或弱化了比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目前,不少教师仍然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法律知识。这种概念化、孤立化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枯噪无味,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法治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同时,开展学生参与度高、实践性强的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如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现身说法、法治小演讲、法治辩论赛、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手抄报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感悟法律,提升法治素养。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观看法治影视作品,如校园法治教育宣传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法律知识,内化法律意识。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辅助法治教育,如聘请司法部门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开展法治教育专题讲座,以案讲法,为学生创造更多了解法律的机会,增加法律知识。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将尊重自由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法律信仰
小学生对法律的真正信仰和对法治精神的不懈追求是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关键,是法治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但是,一提到“法律”,很多学生会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学习法律知识是成年人的事。对此,教师有必要让小学生认识到法律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是我们自由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法律学习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任何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现实生活空谈法治教育,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很难做好的。让法治教育回归到生活,建立富含生活旨趣的法治教育课堂,是我们法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在法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感悟到的真理。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改变“重认知、轻体验”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材中枯燥的法律知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体验法律的重要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将法治融入青少年心灵。比如,在引导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时,老师可创设出生活中的行走或行驶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告诉学生乘车、行走时应注意的事项,为学生的出行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学会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销售者进行索赔,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校园生活中,如果遇到欺负和威胁时,引导学生掌握面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方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种联系生活的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法律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在对具体生活案例的反复探索和亲身体验中不断积累法律知识,树立法治信仰,从而获得法治能力的发展。
四、拓展教学宽度,使学生善用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规范为基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有利于塑造学生依法行事的品格,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能力。法治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努力拓展法治教育途径,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发挥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把法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尝试通过法律途径认识和处理问题。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检察院,到法院旁听法庭庭审,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的威严,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思维能力。也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法治服务和法治宣传等活动,例如利用国家宪法日举办法治宣传有奖问答活动,普及《宪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知识,增加普法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元宵节在社区举办“猜灯谜、闹元宵,与法同行促和谐”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在享受猜灯谜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德润童心,法护成长。[3]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根本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通过校园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探索法治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霄兵.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学校法治教育[J].中国德育,2017,No.214(22):1.
[2]吴宝席.如何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J].中国德育,2017,No.213(21):74-75.
[3]陆伟玲. 法治教育,可以这样熨帖童心——一名小学教师的法治教育实践[J]. 中国德育,2017,No.214(2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