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婷
湖北省黄石市广场路小学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纵观四年级语文上下册教材,我发现两册教材的“词句段运用”栏目把训练重点放在了“理解词义,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上。教材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特别是在对关于词语的练习活动,多是创设具体情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四年级词语训练的要求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讲求的是词语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接下来,我将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下册教科书为例,结合“语文园地”中的一个全新的栏目“词句段运用”,来试着分析编者编辑意图,提出我的一些教学建议。
一 、赏析 ,让词语释放内涵
一篇好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之处,只有读者在反复地比较 、涵泳、揣摩中才能逐渐体悟到、品味出,让人回味无穷,拍手称绝。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赏析来理解词语,斟酌句、段当中词语使用的精妙之处。教学生赏析词语,贵在教会方法,培养意识,我给大家推荐两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一)“同义、近义比较”法。
所谓“同义、近义比较”,就是将表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语言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赏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编辑意图: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辨析近义词“慰藉”和“安慰”,“忘记”和“忘怀”,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来发现每组加点词语是近义词。再让学生说说这两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说说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这里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来说一说。第一组中“慰藉”和“安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安慰”是语言上的,侧重于语言、表达效果;“慰藉”是自我心理的感情填补,侧重于心理、情感效果,安慰不一定能起到慰藉的作用。第二组中“忘记和忘怀”,“忘记”对象可以是人、事物、时间等,适用范围比较广,如:他忘记带钢笔;也指某种道理,如:不能忘记这个深刻教训。“忘怀”对象指以往值得怀念的,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如:难以忘怀、不能忘怀,多用于书面语。学生充分比较之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组近义词互换,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判断这个改法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这样教学的效果,就比只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要深刻得多。同义词、近义词的比较,斟酌的是词语的内涵和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关注的则是表达的技巧与方法。
(二)“词语添加删减”法。
通过句子添加或删减某个词,来品析关键词语带给句子的变化。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词句段运用”中第二题:
编辑意图:此题让学生比较句子,发现加点词语在句中起到的作用。每组里第二个句子在第一个句子的基础上,分别加上了“逐渐”、“最多”这两个词。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表达的准确性,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建议:让学生先采取师生、同桌、男女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初步感知每组句子意思有所不同。然后让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说说“逐渐和最多”两个词语的意思,体会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整体朗读,想想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增加或删减了“逐渐和最多”这两个加点的词语后,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学生们会发现,“逐渐”,在第一组句子里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不是突然变化的,使句子意思表达更加准确。“最多”在第二组句子里表示程度,写出了蟋蟀住宅的深度。读“渐渐”时可通过拉长语音,感受时间推移的过程;读“最多”时可加重语气,体会对蟋蟀住宅描写的精准。我们还可拓展一些句子的比较练习。例如:出示一组句子“黎明时分,雨突然下大了。”“黎明时分,雨下大了。”让学生说出两个句子感觉上的变化。
在比较朗读中,学生不难发现感觉上的微妙差异: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没变,但节奏变慢了,雨的“大”、雨的“猛”、雨的“气势”在第二句里都变小了,就是因为去掉了“突然”这个词。学生可明显感受到在一些句子添加或删减某些词语,意思的表达是不一样的,增加了某些限定的词语后,句子意思的表达更加准确。
赏析是运用的最根本前提,赏析词语离不开对词语内涵的思考,只有拥有了这种阅读与写作中斟字酌句的功夫,让词语产生意蕴,释放内涵,感悟、积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才会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提高。
二、联想 ,让词语鲜活起来
儿童是天使,是想象力最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善于联想,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我们可根据他们这一年龄段特点,把我们的教学也变得更加形象化,这样学习的内容就更容易被儿童吸收。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编辑意图:此题编排了两组形容声音的四字词语,其中第一组形容声音大,第二组形容声音小或没有声音,旨在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让词语学习更加富有情景感。
教学建议:这题在学习前,可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做到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学习时,可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先让学生读词语,老师纠正字音,然后学生交流成语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对想象画面的理解,加深印象。适时提问: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成语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理解发现第一行的成语是形容声音很大的词,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第二行的成语形容声音较小或没有声音,适合描写安静的场合。再让学生说说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成语之间有什么关联?(互为反义词)引导学生根据词语说说想到了什么画面?如:“人声鼎沸”这个词,先交流人声鼎沸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想到的画面,可以是喧闹的球场,车水马龙的工地,热闹的集市等,还可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想象的,给学生以想象方法的指引。如: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想象等方法。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变得有效,今后学生在说话写作中,对这个词语也就能顺手拈来。此题还可做拓展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其它的形容声音的词语,如:声如洪钟、铿锵有力、万籁俱寂等。我们还可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从这两组词里,挑选几个词,联想丰富、生动的画面,连词成句。如有学生会描述到: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在这段话中,学生选择了第二组四个表示声音小或无声的词语“悄无声息、低声细语、鸦雀无声、窃窃私语”,连成了一段优美的文字。看来,文字和声音都能激发人的联想,通过想象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活。
三、运用,让词语绽放光彩
赏析、联想,只是对词语学习的基础与出发点,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是词语学习的归宿和最高境界。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在运用,而当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正是不善于运用。因此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尝试运用”语言的环节,就像数学课一样,学完了例题接下来应该做几道习题,以达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编辑意图:此题呈现了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四字词语,要求学生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能举例说说这些词语形容的人物。此题旨在积累成语,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建议:教学此题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在准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学生们会发现,这八个成语都是形容人物拥有高贵品质的褒义词。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呢,可让学生想一想这些词语会让你想到哪些历史人物、课本中的人物形象或现实中的人物。可以从两方面来指导,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将这些词语与相关的人物对接。如:以“志存高远”这个词为例,老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想想哪篇课文里的人物符合这一形象,学生们马上会想到第22课,向我们介绍了“周恩来志存高远,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说说“志存高远”这个词还可以和其他相关的哪个人物对接呢?学生们会想到“志存高远的钱学森,志存高远的袁隆平”等。老师可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教给了学生方法之后,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了。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由一个词想到课本内相关的人物,然后对接到课外人物,再来讲讲他们的事迹。这样一来,将四字词语变身为有血有肉感动和激励过我们的具体的人物形象,既能形象化具体化地牢记词语,又是对之前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达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目的,让词语绽放夺目的光彩。
词语是贯穿阅读教学始终的一个支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词语的教学。当然,不必把学生捆绑在“字词句段篇”上,也不必苦苦追求深刻、准确地理解,而应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综合训练,有机融合,调制语言训练的鸡尾酒,让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理解词语,最终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