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陈蕾
[导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陈蕾
        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的教材中小学语文阅读的素材和内容占比明显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力;阅读培养

        在语文统编教材中,中低段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到两次“快乐读书吧”,高年级段也推荐了相应的整本书阅读书目,新的教材在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
        一、把握学生兴趣,引导整本书阅读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有深刻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其性格可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学生一旦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后面的文段了,那么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就会转化为读下去的兴趣。
        如在读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时,可以在导读课时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现场品读“父亲的劝诫”,“流落荒岛”等内容,交流对“幸福”“忠告”等主题的思考,体会“鲁滨逊”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链接,丰富对鲁宾逊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阅读主动性。
        二、做好阅读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必须要做好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小学生刚刚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其对文字具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和阅读兴趣,这也是很多学生喜欢阅读的主要原因。但从目前来看,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阅读障碍比较多,阅读遇到的生字词比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障碍,也是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学生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如在遇到生字词,鼓励学生在上下文中去推测生字词的含义和内容,从而克服生字词带来的阅读障碍,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精读和略读,如何提取段落大意,如何学会在教阅读中掌握文章含义,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


        三、营造宽松氛围,创设阅读环境
        佐藤学曾在其论著中提及“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也应积极构建“阅读共同体”,通过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和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家长进行多维对话,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师生共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设课堂阅读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习作课、阅读课等课堂开展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学会阅读。如在习作课时,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素材,这些阅读素材是写作内容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习作课的素材,让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每一个小组在阅读的基础上,要对阅读素材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并在阅读中进行读写结合,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氛围的营造,当然,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作用除了整本书的导读,还包括和孩子们一起共读。首先,教师自身应对该书深入阅读,有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才能和学生产生深刻的共鸣。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阅读学习单进行阅读,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也应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亲子共读
        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进行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保证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分享故事内容,在和家长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文本的体悟和理解。
        四、注重表达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本身就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从学生表达能力入手,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如优秀的语文老师会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后梳理人物关系,分享阅读策略,交流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小报的制作,将自己阅读的书籍简介、喜欢的好词好句设计在自己的读书小报中,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记录故事对生活的启示,在班级的“文化墙”上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读书小报”在文化墙上展览,别提有多开心了。这些都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阅读习惯入手,不断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和策略,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随着改革教育的深化,小学整本书阅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难题。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必须要回归育人初心,推广儿童阅读,做好整本书教学工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玉霞.主题阅读,享读书之趣——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04.
        [2]任万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