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精神成长——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刍议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谭红军
[导读] 科学认识教师职业是教师认可职业选择的前提

        谭红军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科学认识教师职业是教师认可职业选择的前提;认可职业选择能够促进职业发展;保持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期待和阅读习惯。能促进人精神的成长,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关键词:职业期待;阅读习惯;精神成长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周而复始。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就是昨日重现,工作就是单调复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职业的倦怠感油然而生。如果生活没有新意,职业没有成长,精神没有领悟,厌倦之情,潜滋暗长,在不知不觉中,吞噬你的激情,淹没你的梦想,平凡你的人生。“心若没有向往的朝阳,到那里都是不起眼的小草。”
        《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人生何以保持生命的常新?避免职业的倦怠?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尤为如此!那么,如何促进教师精神成长?
一、科学认识教师职业
        (一)消除职业偏见。
        很多老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是最苦最累的,既没有前途,又没有“钱”途,非常羡慕其它的行业。其实,纵观大千世界,“围城效应”随处可见:教师羡慕医生,医生羡慕公务员,公务员羡慕商人,商人羡慕教师…。“风景永远在别处。”殊不知,三百六十行,行行皆艰辛。其实,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艰辛,每一项工作都有它的苦衷,个中真味只有身体力行才知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一种职业的发展态势足以洞悉其它行业的发展规律。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艰辛就没有成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要想在行业内有所建树,更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攀爬。“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熬煎,就不可能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没有艰辛的付出,生活的道路将是一张没有任何图案的白纸,你的人生将索然无味,枯燥干瘪,黯然失色。请记住:生活的精彩靠奋斗支撑!
         (二)认清职业特点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点:教书育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一群群的未成年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如何有效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以知识和智慧充实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与众不同的职业责任。
        朱永新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让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熏陶和引领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指路人,是带领一群群怀揣美好憧憬、渴望建构未来的孩子,行走在希望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灵魂缔造者。这些孩子将是下一代人中,扛起中华脊梁的中流砥柱,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行者。他们将托起华夏中国的明天,驾着东方巨龙冉冉腾飞。
        朱永新说:“美丽中国,是就自然环境而言;中国梦,是就人文环境而言。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的美丽,没有人的美丽就无法实现,而人的美丽,没有教育的美丽,则不可能实现。

”这就是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教育是美化灵魂的工程,教师则是工程师,承载着美丽中国,向世人展示的人性光辉!
        二、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教师的个人发展,也应该是动态的过程。只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才能保持旺盛的激情,只有不断憧憬的未来,才能激发持续前进的动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出教师发展的空间,给予教师职业期待。比如,我校率先实施的“教师三级梯队培养机制”:一级梯队,以省特级及以上名优教师成立的省级、市级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市级优秀教师为成员→二级梯队,以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领衔人,成立区级名师工作室,以区级名优教师为成员 →三级梯队,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从而形成由校级→区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教师发展梯度。这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延展了他们提升的空间,有力地激发了他们成长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职业提供了生涯规划,呈现了自我成长的路径,明确了自我努力的方向,教师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和归宿感。
        此外,学校还开展一年一度的“名校集团年度风云人物”“明星教师”“明星班主任”“教坛新秀”等系列评优活动,为追求进步的教师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引领他们走“三年合格,六年优秀,九年名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形成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激发教师向前发展的渴望。
        三、养成教师阅读习惯
        阅读是最原始、最质朴、最具有书卷味的学习方式,教师每天穿行于书香扑鼻的字里行间,身心受到陶冶,精神得到滋养,品格受到熏陶,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文化的气息。
        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可见,阅读是最好的精神沐浴露、最佳的青春养颜师。
        阅读不仅可促进教师语言的发展, 开阔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从而能够更全面、立体的看待自己的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喜欢阅读的老师,能以常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因为阅读促进他们精神成长,他们会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获得新的精神满足,职业倦怠自然远离他们而去。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本好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就会得到智育的提升、德育的熏陶、美育的引领。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精神得到滋养、品格得到沐浴,灵魂得到愉悦。从而形成他们独立的价值观念、独特的文化人格,精神世界得到充盈和强健,精神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阅读的过程,就是他们精神得到重建和重组的过程,是他们获得新的生命认知的过程。在经过精神的不断洗礼之后,他们将以崭新的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职业倦怠随之消失的无影无踪。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花开几朵,各表一枝。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体会到:乞求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任何措施,如果没有促进教师精神成长,都只能是隔靴搔痒。
        
        【参考文献】
         朱永新 《朱永新说教育》  青岛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