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谈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 朱燕
[导读]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

        朱燕
        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内容摘要]: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在孩子阅读的关键期,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推动者的重要作用,本文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辟学校和家庭两块阵地,培养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方法,为学生点亮一盏阅读的明灯,有效地阅读,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培养阅读习惯    传授阅读方法   点拨者   推动者
        营造校园阅读氛围         打造书香家庭
        阅读有提高智力、培养美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思想境界、扩展知识面诸多好处,用余秋雨的话说,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精神“打底色”。是的,孩子一旦喜欢上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好的阅读方法,长此以往,书籍将不知不觉,一点一滴,由表及里,进入人的内部,融入人的骨血,从而受益终身。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后天培养的。应该说在现今社会,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已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真正的阅读能力的获得是从学校教育开始的。可以说小学生正处在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迫切渴望得到知识雨露的浇灌,所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工作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我就把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的主阵地,书籍是陪伴他们成长的特殊朋友,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引领孩子学会与书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一、做点拨人,为孩子和书搭桥牵线。
每个人躯体都有饥饿感,因为从小我们已经被训练了要定时进食。人的精神实际上也有饥饿感,经过大量阅读的孩子,每天都会阅读,以满足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饥饿感。有这样阅读习惯的孩子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他们一定是充分地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才愿意千方百计地找书看。学校应该就是这份快乐的发源地,教师就是点拨人,为孩子和书搭桥牵线,让读书的种苗播种、耕耘在课堂,发芽滋生于课外。因为入学前或入学后,有许多孩子是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读的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耐不住性子,与书有一定的心灵距离。如果这时,教师能适时出现,带领学生阅读,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给学生举起一盏走出黑暗的明灯,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头脑清晰,高效、快速地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每周都安排了一节阅读指导课和自由阅读课。低段重在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教会他们不懂的词查字典,学会带着问题读书,读完一部分后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互相谈论,点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这样不断的训练中使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到高段,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更细化,要求更高: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把语文课当作训练基地。
   1.借助语文课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情感预热,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b. 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课堂上细致地讲解阅读方法,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不断地训练学生自主学会一篇课文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品析字词的精确、丰富,句子中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的妙处,感受隐含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中的深刻含义,理出文章的层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地圈、划、点、注、评、摘,有效地阅读。
    c. 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学会合理运用。                       
2.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在认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期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点燃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建立课本中课文与相关经典书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拓宽知识面,感受作者、作品的风格,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摩拳擦掌,在课外天地中畅游,大显身手。
1.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在课堂上,我已经指导学生学会读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在班级中开展每月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我尝试着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如:
向学生推荐《草房子》这本书时,我引导学生看看作者简介,了解作者,感受写作背景;读读引言导读、目录部分,详细了解故事基本情节;和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角色。我经过这样有意识的梳理,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而平时学生学会的精读课文的方法又得到强化,印象会更深刻。在阅读之前我还为每位学生制作一张读书书签,书签有如下内容: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各个角色都具有各自的个性,请选择三位说一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在阅读赏析课中,同学们全身心地、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里了,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故事。于是,在他们的《读后感》中留下了蒋一轮老师和白雀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的杜小康与厄运想拼的悲惨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刹那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文中孩子们认识了善良、热心、有爱心、仗义、坚强的桑桑;认识了杜小康,在他的身上,学到了富有的时候不浪费,贫穷的时候不卑微,尽自己所能,克服种种困难。孩子们被生活在这座美丽的草房子里的美丽的人们所深深地震撼了。


  在每月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孩子们掌握了读一本书的方法,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质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读书笔记指导。
a.叫学生准备“采蜜本”,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并经常朗读,温故而知新。
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理清思路,在大脑中形成网状结构。
c.指导学生写心得笔记,整理成“读书成长册”。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通过由课内到课外,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将近一个学期的训练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地学会了自主阅读,真正地走入文章,感受文字的一呼一吸,与作者同欢乐共悲伤,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做推动者,为孩子注入激情,和书成为朋友。
1.班级设立 “开放书架”、阅读推荐栏、利用“三人行”学校网站交流学习心得,整合阅读资源。对于学生征订的课外阅读的各类杂志、报纸,要求学生必看。
2.每学期初,定好一学期的读书计划,把推荐的书目发放班级网站中,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昆虫记》《鲁西西传》《小王子》《快乐王子集》《苦儿流浪记》,国际大奖小说系列(如《桥下一家人》《夏日历险》《一百条裙子》《时代广场的蟋蟀》《电话里的童话》《 雷梦拉与爸爸》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并督促学生阅读,让书流动起来。
3.给学生创建展示平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收获,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我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
(1)“读书成长册”的整理。可以每月共读一本书,记下读书感悟和收获,把大家的记录整理成册;也可以自己把每次的读书所得整理成册,留个纪念。
(2)摘抄展览。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3) 读书交流会。每读完一本书,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利用语文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评比,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通过交流心得,阅读欲望与日俱增。
(4)设立“百家讲坛”,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名著,并有声有色地讲演。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讲演后信心倍增,读书更深入。
(5)亮一亮《课外阅读登记表》,评选出“快乐的小书虫”,颁发阅读奖章,肯定他们的阅读行为,激励他们广泛阅读。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班级掀起读书的高潮,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家庭是孩子静心阅读的最佳场所,鼓动家长积极行动起来,打造书香家庭,让阅读之风席卷家庭。
课堂教学是孩子一天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期,在发挥教师指导、激发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的阅读才会有效地得到落实。因为规定的课时就那么几节,无论教师怎么努力,教学也只能面向全班。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落,学习自觉性差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一对一的帮助、监督。家长行动起来,打造一个书香家庭,对孩子影响深远。
         (一)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图书室。
         现在各个家庭生活条件都好多了,很多家长也愿意在孩子的身上投资。基于这一点,我鼓励家长慢慢地增加一些书,建立一个自己的家庭图书室,把书按类摆放,让孩子觉得书是自己的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和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孩子每读完一本书,奖励一本,这样,他会真正地想拥有书籍,为自己能够得到书这样的奖品,或者书这样的生日礼物而兴奋。我想,刚开始他可能是为了能够用这些得来的书籍充实自己的家庭图书室而兴奋,到后了他真正兴奋的一定是这些书充实了他自己心灵的图书室。
         (二)亲子共读,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美国读书协会前主席鲁斯格雷沃斯先生说:“现在,在一些家庭中有一种怪现象:父母喜欢看书,却往往等到孩子上床入睡之后才坐下来看,结果,孩子竟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真可惜!”为了家长乐意并热衷于和孩子作伴读书,我在家长会上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共识:
1、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兴趣。
在家里,父母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家长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郁,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2、带孩子逛书店,浸在书海里。
“人是环境之子。”对孩子来说,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的。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家长经常带孩子到这样的环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加固了他看书的习惯。
3、配合学校给孩子建立阅读登记表,激励孩子多读书。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家长监督孩子看完一本书就把书名填在表上,给予奖励。
4、适时检查孩子阅读的书,让孩子读好书。
“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读无用的书,或者读有害的书,不如不读。作为父母,要做好“舵手”,要学会引导孩子看有益的书。
西方一位教育名人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孩子喜欢阅读胜过纯粹的学校教育,胜过一台计算机,胜过最高级的大学文凭。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一生受益。”在现今这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势在必行。就让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愿望从这里起步,就让我们的孩子自由飞翔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