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浙江海亮教育集团海亮小学 311800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包括了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预感能力,语言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能力,还有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关注课文内容,只注重内容分析,就会造成学生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而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如此,就会妨碍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关键词】表达 语言素养 关键词句 言语习得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特点
小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首先得向课文学习。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文,读懂作者的表达方式,了解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情感、思路,是落实关注表达的基础。教师读懂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受。
如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围绕“家国情怀”编排了五个单元。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金色的鱼钩》是本单元编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小说着重刻画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照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光辉形象,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快速默读,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借助阅读提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的关键句来体会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探讨“金色的鱼钩”的象征意义,查阅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拓展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是借助阅读提示,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给学生足够时间自主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抓关键句,合作展示。
课堂上出示主问题: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请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圈划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交流1: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到处找野菜,挖草根”,从这个词语当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找食物非常艰辛。
这是一个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老班长。
交流2:“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瘦得比我们还厉害”
因为老班长担心照顾不好我们,不能给我们补充营养而着急,自己没有好好吃……
这是一个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爱护我们、心疼我们的老班长。
交流3:“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作者通过对老班长“喜出望外”的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决心战士爱护战士,尽心尽职照顾小战士的老班长。这样的老班长令我们起敬。“跑、取、烧、弯”从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老班长关心爱护小战士,尽心尽责照顾小战士。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到了人物品质,理解了作者第表达特点。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二、精心设计教学,增加言语习得经历
作者的表达特点不是简答的概念灌输,机械的操练,生硬的模仿,那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应该先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课文。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最后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实现教学目标。
还以《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而展示人物内心,表现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比较适合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因此,教学中,我把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文字的积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尝试和探究。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1、这篇课文由于篇幅较长,针对这样的文章我们应怎样来学习,于是我教给同学们先将文本读薄,再将重点读厚,最后将主题读透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在一步步的闯关学习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让同学们在不经意间读懂了课文,明白了文意。事实证明,无论同学们理解深刻与否,但整节课还是基本达到了应有的学习目标。
2、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外貌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3、课文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是同学们最难理解的,我让同学们从课题入手,读题质疑,学中解疑,这样以至于最后同学们较自然地理解了教学难点。
(二)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
1、课堂上,我充分地让学生自由地默读、朗读、思考、表达,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这样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要求同学们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达到一定高度时,这样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从而让同学们的感受更加深刻。
3、老师抓住时机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厚积而薄发。
1、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交代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课堂伊始,让同学们自主背诵已学过的毛泽东的诗《长征》,这样既朗诵了经典,又了解了长征。
2、在授课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同学们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学习,体会,感悟,这样加强了语言文字的积累。
3、最后进行记忆大比拼,故事讲述都是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又难,教学时候要帮助学生掌握字形,记忆生字。由于故事感人,学生学习兴致比较高。
综上所述,关注表达绝不是机械地分析作品创作方法,功利盲目地读写结合,二是先从“文”中发现“人”,再关照“我”,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言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