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不由衷”到“真情表白”——浅谈评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朱盛英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讨论问题时,

        朱盛英
        义乌市福田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为什么不说真话?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相比,有其特殊性。智育、体育所传授的知识与一般社会认识是一致的,学校 、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学生一般不会怀疑其正确性。而品德教育就不同了,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也就存在着多重标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看到大量与课堂传授的道德认识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的普及使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小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 ,甚至使他们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
        2.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与社会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用所学的道德认识很难去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弄不好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甚至怀疑所学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例如有的学生把同学尊敬老师的行为看作是“ 拍马屁”,有的把帮助同学隐瞒错误看作是“友谊”,把向老师报告情况看成是“叛变”等等。他们分析问题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 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思考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说真话 。
1.循序渐进,知行统一
        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为此,我们首先要设计“小学生道德评估导向标”。“小学生道德评估导向标”必须将小学生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以导向的形式标出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自觉地沿着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这个“评估导向标”好比一个特制的拐杖,安装有照明的“电灯”和“危险警报器”。电灯好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规范要求,只要沿着标向做,反复实践,就能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警报器好比评价,首先是自我评价,做错了应引起注意,尽快改正,力争下次做到。

设计“小学生道德评估导向标”,使评价序列化、立体化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和不同年级的实际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教育和评价具有连续性。
        2.激励为主,处罚为辅
        小学生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
        3.以身作则,以情感人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互相尊重,其中教师尊重学生是首要的。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4.多渠道、多方位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我们在评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值得强调的是,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宜提过高的行为要求,也不要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和保证,要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努力使学生的道德标准与课程的标准逐渐实现统一,让他们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