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张雨微
[导读]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

        张雨微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策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小学生逆反心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促进成长成才。
        关键词: 小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策略
        
        新时代的小学生,无论从智力还是心理都发展的更全面、更快捷,随之而来的是逆反心理的形成越来越早龄化,很多小学生为了彰显“性格”,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逆反心理。,如果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就会对孩子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与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身心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求新、求异、偏激、求新和求异,这属于正常健康发展的心理现象;偏激则是个人的需要和客观的环境不相符合或是不协调而产生的一种强烈对抗心态。小学生问题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个体的内部动机状态所依赖这种情况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往往影响妨碍他们的正常学习活动,导致他们认识问题不全面,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逆反,感觉自己的被控制,甚至受到威胁,他们试图努力要争取这种自由权利,摆脱被控制的感觉,这种行为的动机可以通过需要层次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判断。一些学生通过外显行为来表达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在意。行为严重的会触犯学校的校规校纪,对教师、学校造成威胁的言语或情绪,甚至是过激的行为如捉弄教师、离家出走等。而且在思想上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也常常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的学习出现下滑的现象。另一方面,对异性的看法和评价逐渐在意。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貌,关注异性是否对自己有好感,早恋现象逐渐增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学生开始以自我观点来判断事物的正确与否或好坏之分。他们抵触父母过多的干涉、约束,将愤懑、恼怒等积攒压抑的情绪倾泻在父母身上,以至引发亲子冲突。很多学生会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代沟,认为父母不可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心理情绪反常,怨天尤人并对社会也持抱怨的态度。家长与教师经常会以班级里出众的学生进行教育,但有些学生却不会予以正确的对待,甚至会排斥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反而对打架、与教师公开对抗视为正确的行为,为之兴奋。这造成了一种学生的心理病态,导致逆反心理逐渐加深。

许多学生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感,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内心封闭,既不愿意交朋友,也不希望他人接触自己。
        逆反心理是人在各个时期都有可能产生的,小学和初中时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心里的成长与生理的成长相比稍显滞后。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的想法与自己角色认定与家长、老师期待的的发生激烈冲突。同时,由于这些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不足以及思维方式不成熟,在内心希望父母和教师将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待,理解、尊重他们。但他们与幼儿时期过度时间还不长,所以仍然会将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他们青春期会遇到的烦恼,家长和教师不能够充分的理解和及时的疏导,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虽然与低年级小学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思维方式不成熟,不懂得用辩证法思考问题,认识上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出现了在口头上反驳,在行动上抵触的逆反心理。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1.完善自身素养。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一些学校之间的体育比赛和学校内部的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丰富的兴趣,逐步形成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也有利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若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就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当今时代的学生受到了极大的期望,伴随而来的是极大的压力,这就会导致他们会出现生活和学习上的不安和焦虑。通过观察小学生的听课情况,发现有的小学生在上课时会开小差,甚至有厌学的情绪出现。不良的情绪一旦产生就会有蔓延扩大的趋势,这就容易造成认知和行为的偏差。所以要经常与人沟通交流,完善社交技能。并且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采取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的教养方式包括: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笔者建议家庭应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家长可以给予自己子女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可以及时交流沟通,对孩子取得的成功与成绩给予及时的鼓励。孩子在这种鼓励的环境下成长,自我接纳程度较高,会有很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参与集体活动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效率也会较高,出现逆反心理的纪律也会大大降低。
        4.家长建立合理期望。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大幅度提升。但这种高期望下,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带给孩子较大的压力,使其出现逆反心理,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的期望应当合理,要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负面效果。
        5.引导学生正确的自我调适。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比如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少一些对别人的抱怨;用心理转移法、内心宣泄法来减轻宣泄过度的心理压力,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要让学生面对压力能够自我解脱,在情绪低落时能自我振奋。
        总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小学教师采取相应策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及时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的疏导对策,使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