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思路探析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杜艳丽
[导读]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教学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杜艳丽
        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404000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教学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文本细读”理论如何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做了深入研究。在细读概念上,笔者认为当下的文本细读教学法其基本立足点应紧承英美新批评派——紧扣文本,但同时改变其严守文本“封闭性”的研究方法,适当放宽延伸范围,同时注重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从语言、意象、结构、情理等一切细微之处深入文本,使得诗歌的解读不流于表面,同时力求唤醒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细读方法。在细读方向上,提出了从诗歌的意象、矛盾、修辞、字词等方面切入进行细读,同时细化了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比较法,另提出了延伸法、转化法等一些列古诗词细读方法,并且为每种方法如何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实施案例。
        关键词:古诗词,细读,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概念源自于美国新批评派,其本质为一种西方的文本解读方法,在国内的教育学者的关注之下,有了诸多文本细读理论研究的成果。但是整体来看,关于教学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实际操作的方法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文本细读和文本细读教学有什么区别?诗歌教学又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特征?“文本细读”现有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如何实施?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古代诗歌中的细读特征与方法实践
        (一)意象细读特征
        意象,是古典诗词研究范畴中的重要概念,每一个形象,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象,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象的选择为古典诗词营造了特定的意境,同时意象又作为桥梁将读者引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领悟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孙绍振先生提出:“中国的诗歌意象并不是客观的想象,而是主观的某种情感特征与客体的某一特征猝然遇合,极富民族特色”。“意象”的背后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意境绚丽奇绝的画面,傅道彬先生亦认为,意象是中国文学艺术一项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基础。意象是读者打开诗人所构想的意境空间的一把钥匙。
        (二)字词细读特征
        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其语言的高度凝练,在精致短小的语言中再抒发浓郁的情感,同时兼具抒情性、凝练性、含蓄性三个性质。诗词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是说明“炼字”的讲究和艰难。
        (三)修辞细读特征
        当下的高中教学语境里,修辞是一个修辞知识的专题,是死板的几个知识点,但是修辞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仅仅掌握修辞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当下的课堂。此外,甚至有一些教师不进行“修辞”与“修辞格”的区分,将两者等同起来。


        二、细读的界限和规范
        (一)保有诗词完整性
        文本细读的方法是探幽寻微,重点在于研究文本细节,但其宗旨不变,再细致的探讨还是为了整体的理解和宏观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强化从“整体思维”进行古诗词教学。汪曾祺老先生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不是砌墙,将砖瓦一板一眼的堆砌即可,而是种植和栽培的工作,语言是枝叶和花朵的关系,枝干之间黏连在一起,一枝动,百枝摇”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有机整体性”,这个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合并,而是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于各个部分的新的含义,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最终合成一个复杂整体。
        
        (二)明确细读边界性
        最早提出文本细读概念时,英美新批评派有一项“内部批评”的主张,意思是审视文学作品时,要将文本与外界隔绝,当成独立封闭的思维系统。这样的解读方式在今日看来略显狭隘,但是即使文学作品不完全封闭,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边界,在解读过程中不能过分去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不能信马由缰的肆意想象关联。因此,笔者认为,要从“文本先行”和“适度解读”两方面来判定细读的边界。
        (三)发挥学生主观性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鲜活灵动的个人。可以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成了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元素。因此在课堂里,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收获和成长。故而在使用“文本细读”法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意识,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让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理解深度受限,自然不能得心应手的通过“文本细读”法去学习古典诗词,学习中难免遇到不少疑难。因此教师首先应当给予足够的解读示范,以自身示范让学生感悟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效果。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终让学生系统的学习掌握该方法。
        结束语
        本篇论文只是在教学策略方面作了尝试和研究,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在后续的教学生涯中,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丰富文本细读理论应用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最优途径,同时也向奋战在一线的不断作出尝试和突破的教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郭霜红.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分析[J].人生与伴侣,2021,(1):48.
        [2]邓巧.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思路分析[J].人生与伴侣,2021,(1):47.
        [3]莫莉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9,(2):105-106.
        [4]张国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的融通与创新[J].课外语文(上),2019,(4):65,67.
        [5]潘行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18):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