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策略例谈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张秀燕
[导读]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

        张秀燕
        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350003
        摘要: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的引领下,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对学生实施线上线下的同步辅导,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能够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教学效果:资源导学,课前预习;突破难点、课中指导;互动探究、课中合作;总结助学、课后提升。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策略
引言: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无法对课后的复习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使得语文教学效率始终无法有效提升。而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了移动终端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动态掌握学情,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1.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优势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基本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听取,不但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可能抑制小学生的天性,让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对此,追求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教师探讨的重点。而今信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也为教师实施教学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学习空间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给语文教学的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课堂注入了旺盛的活力。线上课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接收面,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这种教学手段提供了图画、视频、文体、音频等多项功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得语文知识更加生动形象,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线下课堂的学情表现来精准定位。例如利用线上网络技术所制作的动画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想象,对知识展开更加深入地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作力。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便可以利用网络功能,制作视频向学生展示被毁灭之前和之后的圆明园,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课件中播放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将字面中的圆明园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美,体会圆明园被毁灭的痛,感悟到“国家不强盛,必要遭挨打”、“弱国无外交”的政治理论。
2.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策略
2.1资源导学,课前预习
        传统的预习一般由学生在课本上自学生字词,勾画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中听教师的讲解来释疑。这种自学方式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由于过程枯燥,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预习的作用也就被弱化了。这种模式也无法使教师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的难点,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精准施教。而网络学习平台则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指导预习的思路,为教师提供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点和课文的主题来创设情景,明确预习流程,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化的预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明白预习的重点方向,为学习目标的达成起到铺垫作用。在视频的制作中,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也可在预习视频中穿插简单的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还可以利用视频的弹幕形式向学生收集疑难问题,便于学生分享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难题,然后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解决,将其中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提问放置在正式课堂中解答,自然而然地引出课堂主题。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将课文的体裁—故事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故事线索—体会作为预习指导视频的主线路,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视频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介绍,本篇课文时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向学生讲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
2.2突破难点,课中指导
        小学语文课堂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向学生实施精准教学,培养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与审美能力。在网络平台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后台数据指导学生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在预习后了解了所讲述的事件后,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画出自己能够从中体会毛主席深埋内心之痛的句子,包括语言描写、情态描写、动作描写等。作出简单的批注,探究为何作者不直接写毛主席内心的挣扎与苦楚,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展现。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读了电报内容,你眼前看到了什么场景?先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然后及时给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升华情感。主体自学是让学生完全融入文章主题和时代背景的关键,也是深入体会作者思想的重要方式。
2.3自主探究,课中合作
        课堂上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借助立体化的网络平台,融入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充分开展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借助网络平台自评、互评、联评,分享经验与认知的过程,擦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时,便可以通过分组交流、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向小组布置一些探究内容,然后各自分工,一起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组织材料。学生集思广益寻找答案,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每个小组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可以安排一个代表上台讲述小组探讨的结果,如果其他小组有疑问或其他不同看法,应当在课堂中完成辩论,站在不同的立场诞生新的知识点。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而在这样的模式下,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便于教师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2.4总结助学,课后提升
        在整篇课文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在线上布置考察题目,不能只局限在文章的知识点,还要进行引申,包括情感与道德、合作与自学等,同时还要对小组互动的质量、任务完成情况、回帖发帖量等内容进行评价。例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可以在网络上布置自主探索题目:“闰土这名字是怎么来的?”、““五行缺土”什么意思?”、“你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在回答问题后,便可进行总结,升华主题:本篇课文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表现情况剪辑成视频,在家长群里分享,这样一来,可以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达到线上线下相互督促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化教务平台,经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快速编制评价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3.结论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网络学习空间,紧扣资源导学—主体自学—交流互学—总结助学的四大板块,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此来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集中网络与线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远程教育杂志.2018(03).
[2]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J].胡雪梅,龚孟伟.文学教育(上).2019(09).
[3]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D].何珊.华中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