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处理信息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 李锋 金琳琳
[导读] 细看学生日常的“阅读理解”,会发现影响他们解答质量的关键在于学生面对文本中所呈现的各种信息

        李锋   金琳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261
        摘要:细看学生日常的“阅读理解”,会发现影响他们解答质量的关键在于学生面对文本中所呈现的各种信息,缺乏有效提取梳理的习惯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本文就此展开探索,力求从寻找提取信息、梳理整合信息、综合运用信息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有序捕捉和有效处理,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力。
        关键词:文本信息;有效处理;阅读理解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力,其实质就是对文本所呈现的各种信息的提取整理、分析运用。当我们仔细去看学生的“阅读理解”,其中暴露出来的对文本信息低效甚至无效处理,是影响他们阅读解题质量的重要因素。
        其原因是学生面对文本中的各种信息,缺乏有序梳理的习惯和有效处理的能力。就像数学应用题解答中,被某些干扰信息所迷惑一样,因为他们难以辨别有效信息、无效信息乃至干扰信息,终而导致在面对阅读理解时的盲目与随意,影响了“阅读理解”的解答质量。
        本文中的“文本信息”是指依附于文本内容、结构、主旨等所呈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其中隐含着读者对文本做出正确阅读理解所需要的“标点、词语、句子”等信息元素。根据特定的目标指向,精准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比较、梳理、整合,最终重组归纳出完整的信息束,并运用解决问题。这便是本文探索的学生有效处理信息的培养策略。
        (一)内容指向,准确提取信息
        把握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扎实有效的前提与基础。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常见有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其字里行间往往散落着或隐藏着有效的关键信息。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类型文本的属性特点,寻找并提取出不同的信息点,串连成信息束。
        1.叙事类文本的信息提取点
        文本事件信息点有时会集中在开头段落中,有时会散落在文章的不同自然段中;有时还会隐藏在课题中。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故事内容的指向,提取出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语句(要素)。对于那些有概括性语句的课文,便可先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再提取关键句、关键词等信息点;对于故事讲述跨度较大的文本,需要让学生分别提取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对于特殊含义课题的文本,可引导学生直接从释题入手提取信息点。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便可由题眼“回忆”这个核心信息点入手,寻找提取相关联的信息,进而串连成完整的故事内容。又如《将相和》也可从课题核心信息点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2.记人类文本的信息提取点
        人物(主人翁)是记人类文本的核心要素。有时故事的人物就只有一个(主人翁),这时便可由主人翁入手,寻找文中有关主人翁的关键语句,再从其中提取关键信息点;有时故事中的人物不止一个,此时便需要对文本多个人物进行比较,再结合文本主题或课题确定主人翁,进而提取出关键信息点。
        3.写景类文本的信息提取点
        以“游记”为行文线索的写景文本,往往会有明显的“游览顺序”的语句,如《记金华双龙洞》;或以景色描绘见长的文本如《桂林山水》等,也有较明显的几部分的结构性语句。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等语言信息,并从中提取出全文的线索,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理清文本的脉络,进而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科普类文本的信息提取点
        科普类说明文如《太阳》,文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人的关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便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相应的语言信息“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太阳是个大火球”、“要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等,进而提取出“远、大、热”等关键信息。以此来把握文的整体内容。
        (二)借助比较,梳理整合信息
        每篇文本都有许多信息。“比较”,是进行信息梳理整合的有效方法之一。
        1.在比较中梳理主次信息
        借助词句、句群的比较来梳理言语信息的主次关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准确把握故事中角色的主次关系,是正确理解文本主题的基础。


        有时,文本叙述的故事中主人翁非常明显,对学生的理解不会出现干扰;有时,故事中的人物看似有多个主人翁。教学中就更有必要将学生从文中提取出来的词句信息进行比较,思考梳理出其中真正的主人翁和核心信息。如五年级作业本中《晏子使楚》一文,正面人物晏子、反面角色楚王,将他们三次交锋的言语信息进行比较思考。文本所称赞的是晏子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而楚王仅是作为反面人物,反衬出晏子的能言善辩。此时学生经历的比较梳理,就是对已提取信息的再加工。
        2.在比较中发现特质信息
        贬义褒用、语境词义等言语特质也是文本取胜的法宝,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比较,逐步剖析这些文本言语信息的特质。
        (1)发现贬义褒用的特质信息
        “贬义褒用”即是指那些文本语句表面看似传递的是讨厌的负面的信息,而实际流露的是喜欢、积极的情感,且这份感悟比直接用褒奖来得更真切更细腻。但实际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这种“贬义褒用”的特质信息往往容易混淆与忽略。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深入地比较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逐渐认同。引导学生将这些特质的言语信息有机呈现,力求去感悟发现其中的特殊含义,梳理信息源与众不同的物质。如《猫》一文中,作者老舍多次提到猫的沟气、捣乱,但当我们将这些提取出来的信息点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后,就能有效地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发现语境词义的特质信息
        在阅读理解中,需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义的特殊信息。如《七律.长征》一诗中的“云崖暖”与“铁索寒”,不仅要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进行比较,更要结合当时诗歌特定的背景,感受作者在诗歌中的豪迈气概。
        3.在比较中归纳共性信息
        小学高段学生其已有的认识习惯往往会局限于文本中某个或某几个碎片化的信息,缺少将这些信息片串连,归纳出文本主题的视角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主旨着眼,将这些散落在文本各处的信息短片进行归纳,得出作者的表达主旨。
        (1)由相似的画面来归纳
        有些课文,作者是借助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来逐步丰满文章的主旨。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作者呈现了“看骆驼吃草”、“问骆驼去向”、“为骆驼剪毛”等直观形象的画面,而隐藏在这些画面背后的是作者回忆童年的味道,最终归纳出文本的主旨。
        (2)从相仿的结构处归纳
        课文作者在进行句段描写时,通常会采用较为相仿的结构。如《火烧云》,作者对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通过比较后,学生就可清晰地归纳出其中的描写方法“出现——模糊——消失”。学生在这种描写方法指导下,不但能轻松地仿写“又出现了一头大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句段的背诵。
        (3)在重复的语言中归纳
        当某个语言重复出现在文本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蕴味。如《牧场之国》一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想怎么爬就怎么爬……”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中,通过师生合作进行反复朗读,慢慢思考体味其中的蕴意,感受背后的情感,进而归纳出“自由自在”的文本主旨。
        (三)多样形式,综合运用信息
        当学生将散落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有用信息元素提取、筛选后,并根据某种顺序排列、重组,最终在大脑中归纳成通顺的语句呈现出来。特别是针对“概括主要内容”、“理解语句含义”等阅读要求,便是综合分析信息并以运用解决问题;也可用表格、导图或选项判断等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处理信息,实现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总之,对文本信息的有效处理是小学中高段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处理的随堂练习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无论对老师或是对学生,由传统的教学定势转变为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梳理、整合与归纳,需要由浅入深的逐步的学习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不断有效处理信息的训练中,才能更好地形成“信息有效处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与学》201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3月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