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巨高
贵州省思南县亭子坝小学 565106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深入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教师在学生语文教学中需要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和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应当将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阅读是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情感获得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阅读教学为方法和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以及独立思考等多种方式完成阅读活动中布置的各项任务,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样的思考与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语文学习的需要,也能更好的促进自身的终身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传递的工具,同时小学语文学科中还蕴含大量的优美文章,学生通过这些优美文章的阅读与鉴赏,能够与文章内容和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情感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美、发现美。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无法从自身角度认识到培养阅读能力的意义,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针对阅读的学习主要是有兴趣的影响。
基于学生这样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阅读活动充满热情,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为培养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阅读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悬念、兴趣导入等多种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观潮》为例,在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生没有过观钱塘江大潮的生活经验。这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失去兴趣,也难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景。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了钱塘江大桥的壮丽景观,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具体感知课文中的内容,利用这样的方式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让学生在了解钱塘江大潮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审美品质培养的目的。基于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语文阅读情境,能够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在创设行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所熟知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未知的阅读问题。教师也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活跃自身的思维,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调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探究,能够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小学语文课程《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在这一节课程开始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爬山虎。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也准备一些爬山虎标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课文阅读结束之后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爬山虎植物。然后根据自己阅读的课文内容以及自己观察的结果,说一说自己手中的爬山虎和阅读文本中所描述的爬山虎有何不同?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中更有助于学生探索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重视才能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并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达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阅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桂芳.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2019(01):21-23.
[2]王秀华.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农家参谋,2018(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