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孟 涵
[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出现次数比较多,

        孟 涵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出现次数比较多,许多传统文化通过古诗词、阅读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入
        1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的意义
        (1)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很多古诗和历史人物事迹。学生第一次接触古诗,自然一时找不到学习方法,他们也不能理解一些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学习这些内容前,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创作背景,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能让他们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能让学生意识到书本上的字不是生硬地摆在那里,它们是有生命的,有些古诗甚至是作者的一生写照,这样的渗透教育能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学习和文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下,各国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上,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只有他们真正继承并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才能更好传承。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渗透教育方法,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以此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将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
        2.1梳理提炼传统文化教学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各教学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且内容、形式涉猎广泛。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辅助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以使阅读教学得以有针对性地展开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梳理和整合中,教师应以教学传达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目标,对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讲授进行系统化设计,以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格塑造。如,在《赵州桥》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其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掌握文本中关于赵州桥建筑特点、建筑原理、艺术特色、石桥构造以及在我国建桥史上的地位等,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有深刻认知,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年来科技发展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推动社会进步,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报效国家,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2.2创设传统文化氛围,提升阅读学习的效益
        要想让学生能够轻松感悟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教师就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好有效情境,营造出传统文化所在时代背景下的浓郁氛围。这样,便能把学生带入到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去,引发学生更好地品悟文本,理解传统文化及其思想意蕴。例如,教学《学弈》一课,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要能够理解“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三是深刻体会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故事,充分理解儒家文化思想。教学中,教师把情景剧带入到语文课堂中来,为学生创设好“学弈”的场景,让孩子们模拟孔子与其弟子对弈的神情状态,两人一组,面向而坐。同时,为学生播放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出良好的情境,而后带领孩子们高声朗读《学奕》。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更好的传统文化气息。


        2.3借助成语故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一般都有特别深厚的历史背景,往往与传统文化非常接近,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此外,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惯运用的固定词组或者短语,它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可以很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且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也能将其有效应用,不断提高自己对传统知识的认识。比如,闻鸡起舞、刻舟求剑、画龙点睛、邯郸学步等成语故事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而且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师要有序地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成语,久而久之其阅读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2.4注重教学层次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地去融入传统文化内容。针对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入手,先调查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爱好,如诗词歌赋、汉字文化、汉服文化、文言文解析等等。教师可以以这些为主体思考学生喜爱的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一些与其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增进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同时还能提高阅读能力。所谓因材施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层次,要注重区分不同阶段的学生,其中包括年级阶段不同以及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时,教师应该考虑给学生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传统文化诵读任务,让学生在诵读、朗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如何用心阅读。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传统文化书籍,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让学生进行长篇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基于小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并引入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三字经》《论语》等等,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阅读一些古诗词内容,如《绝句》《惠崇春江晚景》等等,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5课后训练内容增加寓言、传说等故事型阅读
        传说以及寓言等故事型的阅读本身就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这种故事型的阅读语言简洁生动,描绘的故事人物也比较鲜明突出,意义表达也比较容易理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教师、家长直白地向他们灌输大道理的效果要更好,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而且故事形式的阅读也本来就很有趣,学生阅读起来也会更有滋味,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到一些道理知识,幽默化的阅读风格也有助于他们轻松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意义。比如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神奇的人物形象和有意思的故事情节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秘之处;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中的人物行为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历史故事《草船借箭》中的足智多谋也能让学生敬佩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征程中,这样的传说、寓言、历史故事非常多,教师可以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挑选合适的故事,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意义,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能从这些优质故事中学到传统文化,增加自己的语文素养内涵。
        3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宝贵的、蕴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阅读文本,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展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和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需要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带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38.
        [2]许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30):125-127.
        [3]郭建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智力,2020(28):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