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乐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而阅读能力将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路径
1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1)重于形式,忽略学生的主观意向。在进行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以课本内容为中心,忽视了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性。(2)教学模式没有进行及时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通常都是将课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没有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3)学生的具体年龄与阅读能力无法跟进,对于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而在课文的不断高压强化下,可能会使学生形成厌恶心理,从而对整个阅读课程形成反感状态。(4)当前的学习以应试教育为主,强烈挤压学生的阅读时间,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中,以背诵知识为主,而学生的课后时间也主要被作业所霸占。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5)学校没有配套的阅读硬件措施作为保障,图书馆的借阅规则较为复杂,而图书数量与学生人数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匹配性。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2.1发现细节,掌握重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教学的优化,必须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并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使教学细节更充实、丰富,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比如在阅读《滴水之恩》这篇文章前,教师需明确这篇文章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因此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优化,并为学生讲述“滴水之恩”的典故,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核心含义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从文本中的特殊字词入手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的认知,比如“挨过去”其中的“挨”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字的含义是挨着的意思,但是在这篇文本中“挨”的含义却是承受的意义,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对这些字词进行仔细的辨析,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再遇到这种多音、多意字也会注意分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并能够在阅读中对这些小细节进行关注,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同时为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细节进行刻画,比如在《滴水之恩》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滴水之恩表现在哪里?”“课文中主人公金龙是一与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表达滴水之恩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围绕课文寻找相应的答案,而为了能够找到答案必然会加强对课文细节的分析。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并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对细节的理解。
2.2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情境教学
(1)创建情境,理解文章。小学生由于抽象、批判性思维还处于发展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如果要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和文章,仅仅依靠教师的板书和口头的讲解,很难形成直观的印象,掌握阅读素材中的知识。教师在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创建图文并茂的影像,配合相关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素材中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阅历,树立学生的自信息,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在学习《梅花魂》一课中,需要学生理解梅花开发的季节和梅花在中古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收集一些图片和背景知识,让学生对梅花形成直观的概念,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解有关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让学生理解作者借梅花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2)创建情境,引导朗诵。
通过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在阅读中有感情地进行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以后的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认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指导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阅读。在日常的课堂阅读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朗读,让学生试着跟读。例如在学习《四季的脚步》一文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朗读录音,配以精美的图片、动画,将学生带入到教材描述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反复的跟读、朗诵,逐步地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朗读中。
2.3小组合作探究,加深文本理解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对阅读文本相关知识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阅读文本的了解,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赢。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传统的阅读教学课主要是依赖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划分,重点句子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非常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直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然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互相渗透,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对文章进行理解。这样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单靠单打独斗是走不远的。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这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对这一首古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自己查阅古诗当中的生僻字,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古诗当中的意象、意思、思想感情等等进行探讨,逐字逐句地翻译每一句话,了解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具体内涵。在小组探讨当中学生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大致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文章的内涵,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在全班进行补充说明,提升和增强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2.4利用家校合作进行阅读教学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也要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采用家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课外读本,引发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好奇心,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后阅读当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更加高效。例如,在学生学习《赵州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在课下布置一个小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在预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该建筑的建造背景以及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句。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一个沟通者的角色,在学校组织家长会的时候,通过宣传教育新思想,来提醒家长尽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告诉家长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且,在课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家长微信群里推荐一些好的阅读书目,发布一些让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的读书任务,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结束语
小学语文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根本上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并使他们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充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杠云.借助课后习题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J].新课程研究,2020(17):22-23.
[2]高扬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效性提升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5):24.
[3]魏学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0(1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