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增效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 吕芳
[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在当前教学发展过程中,其理论性与逻辑思维性较强,

        吕芳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132011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在当前教学发展过程中,其理论性与逻辑思维性较强,对于初步学习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与厌倦的心理,而在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从多样化、灵活性较强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进行改观,以此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较好展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
一、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能够为课程理论内容的呈现提供多种方式,比如短视频模式、游戏模式等,使学生能够从多样化的课程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当前的课程指导工作上看,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对于课程内容的呈现仅集中在PPT的运用上,学生仅能够感受到另一种“板书”模式,学习兴趣难以得到较好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确保学生能够在当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紧跟信息技术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
二、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
        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内容的展示,能够使教学内容具备灵活多变的特点,通过该项特点的应用,能够打造较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以往的教学氛围营造工作中,教师能够基于某项主题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氛围也主要为教师讲解而学生附和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师生互动的主题,使整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获得较好营造。
(二)拓展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信息技术具有的另一大显著特点为: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科教育工作而言,该项特性能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线上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可通过线上咨询的方式,通过互联网与教师进行沟通,由此帮助教师实现教育工作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拓展。
三、相关教学思路与策略
(一)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可避免存在应用上的问题,技术需要人作为主体进行驱动,特别是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由于工作习惯、观念认知等方面原因,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没有重视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造成教学工作的实施模式与整体流程较为单一,学生难以在此种教学环境下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广度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在观念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具有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断提升理论教学的水平。

[1]
(二)构建线上教学平台
        线上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目的在于拓展教学工作的开展途径,通过该种模式丰富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基本途径。一般情况下,学科教学工作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阶段学习工作,如预习与复习。在线上教学平台构建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线上教学资料解析与记录的功能应用,在预习与复习等学习阶段中,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较好的个人能力锻炼。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预习或者复习阶段中,教师借由线上教学平台的构建,引导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活动前进行线上预习,由此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良好铺垫;在课后阶段,教师需要在线上平台上设置相关学科的练习题,并附上解析,使学生能够在课后复习阶段,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进行习题训练与理论知识重温等。[2]
        在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在信息技术的展示下,结合课程理论内容,向学生构建生活实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结合动手实验活动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教师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第一等难度的理论内容: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4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其次展示第二等难度内容: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变长8厘米,高16厘米,容器中装水离容器口2厘米,一个铅块放入水中有部分水溢出,当取出铅块后水面离容器口5厘米,铅块的体积是多少;最后展示第三等难度内容:已知一个长方体的长10厘米,宽6厘米,高3厘米,求它的棱长总和。(注:棱长总和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12条棱的长度总和。)由此通过线上平台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习题,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开展学科内容的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实验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较好的信息技术引导下,对以往刻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观,以此构建灵活且具有引导性的教学课堂。
(三)加强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的教学方法较多,根据当前的教学发展情况与学生的基本需求情况,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应用,通过视频呈现的方式,使学生在简短、浓缩、突出重点的视频内容中迅速了解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帮助教师更好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比如,在《简易方程》一课上,教师首先通过微课向学生阐释什么是未知数、简易方程主要的结构形式是什么等。确保学生能够根据微课呈现的内容与问题,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进行较好的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施质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工作的打造,还缺乏相应的理论方法指导,信息技术仅作为教师的备课工具,在教学的运用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其趣味性。微课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浓缩课程的理论内容,通过集中展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进行核心内容的了解与学习,但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打造上还存在一定欠缺。对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趣味性营造效果。比如,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完成相关作业的形式,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如借助动画制作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再通过简单动画的指导或者使学生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制作,以此使学生在结合的信息技术的特点进行深入学习。
结语:综上,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使常规条件下的课程理论内容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学生在丰富的内容展示下,能够较好保持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性,并逐步提升课程理论内容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冬梅.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72-72.
[2]程丽朝.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考试周刊,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