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馨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十小学 236200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视美术教育,是提升他们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根本途。伴随新课改体系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走向了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的动态化整合。要在掌握基本绘画技巧的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学识修养、行文风格,发展良好的学习态度、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教育;对策;
引言:传统美术教育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审美意识与绘画技巧的培育上,忽略了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美术教育要求学生能够透过不同的美术作品,深入体会作品潜在的内涵,借由美术作品来提高认知。在美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去感悟人类社会的不同价值倾向,对正义、自由的追求。
1.在小学美术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我国自古以来便十分注重对人的德育教育,它包括隐性教育、显性教育两大内容。站在学科的角度来看,显性德育时为了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直接、明确的方式,有目的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具有思想灌输的局限性。而隐性教育则具有潜移默化地作用,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乐于接受德育思想并参与实践活动,得到思想、政治、道德、心智上的提升。而在美术学科中渗透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综合性。德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关系着社会生活与交往的各个层次,美术学科中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能够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富的实践策略。
二是多样性。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会增加师生的惰性,久而久之便会出现疲劳的状态,甚至对课堂产生排斥心理。而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有特色,绘画课、写生课、鉴赏课、设计课、实践课等教育形式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吸引力,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三是趣味性。德育渗透最关键的便是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自愿接受新的思想,而美术课具有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容易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创新性。美术课堂的评价方式非常丰富,并且在年轻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创新,解决了传统德育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片面评价方式,它凸显了艺术性,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各个方面给以评价,非常开放和包容。
2.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2.1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在开展美术教学时,首要任务便是深入探索美术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知识,并根据课堂主题来渗透德育,将素材以备课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引入德育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美术《留住秋天》这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的变化与特点,对秋天的美进行欣赏,利用落叶来完成拼贴、拓印等创作活动,充分表现秋天的色彩。在讲解过程中,应当做好色彩指导,让学生思考记忆中的秋天是以什么颜色为主?在色彩的运用上,要源于自然也要大胆夸张,凸显秋天的味道。在创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四季,并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到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材料制作出自己心中的“秋景图”,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帮助他们树立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养成发现美的习惯。
2.2结合课程内外知识
教师要善于利用名人典故、历史事件、世界名画来导入新课,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深入探究知识重点。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对课内外知识的应用效果。例如教材中《红灯停绿灯行》一课,不仅要从教材中的画面进行分析和引导,还要注重对生活中的交通规则讲解和应用,让学生谈谈常见的交通标志都有哪些,能够将交通标志、行人、车辆、道路等关系表达清晰,使我们耳熟能详的交通语言“红灯停、绿灯行”与美术知识相互融合,从多个角度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提高社会体验感,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养成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思想。还可以和附近的交警队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地观察和练习,了解一些交通指挥手势,体验到交警战士执勤的辛劳,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3积极树立榜样作用
教师是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的工作态度、丰富的艺术修养、高尚的品德文化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心灵深处出发渗透德育教育。在面临问题时,应当采取科学合理、平等耐心的方法去处理。例如在美术课堂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吵闹现象,这个时候就要心平气和地开展教育,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处理问题。另外,在美术教育中,要善于利用中国传统节假日或父母的生日来开展德育教育,将教学知识与视频、音频、文字等有机结合,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直观地视觉体验,提升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例如三年级课程《端午节》,便可以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有创意地制作自己喜爱的端午节用品。通过实践和体验,感悟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丰富的生活经验过着具有深远意义的端午节,激发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要注重细节处的德育。例如在上剪纸课时,要提醒学生剪刀、刀片等危险工具不能对着身边的同学;在忘记带美术工具时,建议他们通过合作来完成作业,培养互帮互助的精神,体会到团结的乐趣。
3.结论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灵魂,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开展德育,挖掘美术学科中潜在的思想情感要素,采用多元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品德与情感。
参考文献:
[1]德育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分析[J]. 汤红丽. 考试周刊. 2019(46).
[2]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 曹越. 学苑教育.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