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卓珊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南留中学 河北 保定 072550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根据各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美术是初中阶段的必考内容之一,这体现了美术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应想方设法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为了适应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初中美术教师需顺应时代要求,不断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困境;改进策略
1初中美术教学困境分析
第一,教学方法存在问题。部分教师采用以往的知识传授教学法,虽然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部分学生容易养成不喜欢探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此外,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教师在课堂的导入、示范、小结等环节花费的课堂时间通常在20分钟左右,占用了整堂课时间的近一半,学生仅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习。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采取“一刀切”式的教学,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不到有效落实。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不够重视,以致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很难得到落实。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被动学习,难以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如:在中国画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机械地临摹,严格按照教师的示范模仿作画,难以发挥自身的个性;部分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讨论与交流,认为教师的讲解就是权威精要,难以深刻理解所临摹作品蕴含的审美思想,未能有效掌握中国画的内涵和精髓。因此,美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主体活动与实践。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把单方面的讲授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美术学习形成真切而深入的认知,有效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2初中美术教学的改进教学策略
2.1开展美术认知活动,锻炼学生的技能
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师应尝试将美术技能培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全面认知个人能力、积极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以初中美术教材中《什么是美术》的相关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并对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的论述,学生会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获得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美术活动,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认知、记忆等开展实践活动:对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美术创作活动进行分析,并记忆其活动特点。在活动中,学生会从生活中找到不同的美术资料,如商店照片上的艺术字、社区墙壁上的艺术涂鸦、酒店墙壁上的浮雕等,并将其记录下来,为后续的讨论工作做好准备。在学生搜集了相应的资料之后,教师可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美术活动”为主题,在黑板上给出“雕塑”“绘画”“建筑”等关键词,要求学生对搜集的美术创作活动资料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生活中较为少见的美术创作形式也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美术积累水平与认知能力将随之提升。
2.2利用广泛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发展前景。教师在进行美术知识的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对于艺术品能够产生一定的自我认知。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却趋于统一。初中生易产生盲目跟随潮流的状态,缺乏了自身对于美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多元化的艺术进行认知。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课本知识进行相关图片寻找,例如在学习《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时,教师可在网络上搜索极具美感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图片,例如有“园林典范”之称的拙政园、著名颐和园以及“苏州名园”狮子林,寻找具有不同特色的园林,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园林与地域间存在的联系,并为学生讲解藏在著名园林身后的故事,例如颐和园中“万寿山”的传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教师也在网络上为学生寻找“西方古典园林”有关的图片,例如具有代表性的位于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美国中央公园,提升学生的审美视野。引导学生针对中西方国家的古典园林进行全方位对比,找出各自的亮点,并说出自身观看图片后的感受,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不同国家建筑的不同魅力。
2.3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导入生活元素,提高创新能力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而生活可以说是美术创新以及其创作的主要依托,优质的美术作品都源自生活,可以说美术是反映生活的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保证学生的创新方向正确,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导入生活元素。具体而言,首先,初中美术教师需要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课上有意识的告知学生美术的创作离不开显示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当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且讲解一些著名画家创作过程以及灵感,然后鼓励每一学生到现实生活当中寻找创新灵感。其次,初中美术教师需要有效的调整理论讲述时间以及实践技巧学习时间,定期的组织学生到周边地区进行写生,寻找创作灵感,从而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初中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保证其在日后的创作过程当中不会偏离现实。最后,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例如,初中美术教师在讲解《寄情山水》这一课时的过程当中,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描绘显示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山水画,分别展示现实的事物以及画作,并且用醒目的标记标注出创作者的创作特点,以此来保证学生在自主创作的过程当中也能够依照显示将自身的特点融入美术作品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质量以及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成效。
2.4开展个性化的艺术教学活动,强化艺术能力
个性化教育应要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教师也需要在互动交流中找出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及时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进而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及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个性。譬如,在对作品《捣练图》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让学生表演作品中人物,使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理解这幅作品,促使学生艺术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在第一课时讲解中提供作品相关资料信息,供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在第二个课时中,鼓励学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作品。这样不仅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艺术带来的知性美和魅力。此外,其他科目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学生美术学习中。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3结束语
总之,面对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以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学科教学的优化活动,特别是要注意加强美术学科自身的魅力建设,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也能够有效地调节他们在各门学科之间的学习的状态,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用艺术这种形式更好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高菁菁.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J].智力,2020(36):40-41.
[2]陈丹.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9):147-148.
[3]金华.初中美术教学中经典作品赏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界,2020(4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