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景梅
拜城县第二中学 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核心素养是21世纪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素养、自主发展素养、社会参与素养。在美术学科方面,专家综合考察美术特征、社会特征和教育的关系,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提出的,并非为美术生量身打造。这就意味着美术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应全方位地呈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广泛地帮助学生强化审美体验。
关键词:初中美术;学生素养;提升策略
引言
近些,随着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学校授课的主要形式,信息化教学和以往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现代多媒体教学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课件,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其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要比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出很多。进入信息化2.0时代,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提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强美术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提升多媒体情境教学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同时还能够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开展美术认知活动,锻炼学生的技能
美术技能是评价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为学生创造认知、学习、思考的机会。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技能由认知技能、应用技能、积累技能等组成。教师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帮助学生完成技能练习活动。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师应尝试将美术技能培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全面认知个人能力、积极提升技能水平的机会。以初中美术教材中《什么是美术》的相关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并对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进行初步的论述,学生会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获得初步的了解。此时,教师应结合课程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美术活动,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认知、记忆等开展实践活动:对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美术创作活动进行分析,并记忆其活动特点。在活动中,学生会从生活中找到不同的美术资料,如商店照片上的艺术字、社区墙壁上的艺术涂鸦、酒店墙壁上的浮雕等,并将其记录下来,为后续的讨论工作做好准备。在学生搜集了相应的资料之后,教师可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美术活动”为主题,在黑板上给出“雕塑”“绘画”“建筑”等关键词,要求学生对搜集的美术创作活动资料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生活中较为少见的美术创作形式也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美术积累水平与认知能力将随之提升。
2开展美术交流活动,提供创作灵感
独具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非常常见,教师可尝试根据教学要求开展美术交流活动,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评鉴创作手法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意识,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对多”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往往只能获得创作理论与美术创作技巧,技能的应用受到教学方法的限制。而在科学的交流活动中,每名学生都能作为主体独立发挥其价值。当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时,其创作美术作品的动力、表达美术情感的欲望会不断提升。
以初中美术教材《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单元的相关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对美术作品中包含的人文情感与思想态度进行讲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尽力展现美术材料的情感启发价值,引导学生在美术表达活动中融入情感元素。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世界知名的美术作品、自己了解的美术作品展开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情感、艺术价值。在梳理积累的美术知识之后,学生会结合自身的创作给出答案:经典油画作品《父亲》用褐色和黄褐色渲染人物,着重表现了人物手部、脸部的皴裂与苍老感,是对劳动人民、对父亲的赞颂。部分学生则会将目光放在外国的美术作品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表现了人物、马等形象,通过线条的扭曲表现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在美术交流活动中,学生基于美术常识与个人情感解读相关作品,当个人情感与创作者的创作灵感相互碰撞时又会激发新的观点。在教师为学生提供交流环境后,不同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解读彼此碰撞,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将变得更为透彻。
3重视审美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美是源于生活的,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就要重视将审美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对于其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重视将审美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开展《色彩的魅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实践。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或周末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如各种形状的叶子、色彩多样且奇形怪状的石头等。学生在自然中通过发现、搜集自己觉得美的事物,可更好地领略自然的色彩。在正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物品,展示并讲解其色彩之美,并与其他学生分享。在分享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事物开展创作,并在学生完成创作后将学生的作品放进展览柜,这不仅能让学生随时参观自己与他人的作品,而且能美化班级环境。通过将审美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美既源自生活,又要回归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审美意识。
4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助力,以变体美术字教学为例,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去完成课件的设计,使用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完成汉字基础特征以及字体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展现,使其能够体现出汉字具备的象形韵味,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使其能够掌握变形美术字的基础设计以及相关的脉络。例如教师能够选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重要的活动作为展示内容,这其中包含了涵盖活字印刷术板块的有效展示和烟火构成的汉字图案与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可以紧紧的抓住汉字具备的象形韵味,因此自然能够将变形美术字的设计理念导入其中。在对于多媒体课件知识进行设计和呈现的同时,教师还能够在旁对其给予补充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需要关注的知识,使其能够掌握改变形式和对比并强调,同时了解缺损和重复、象形和图案等多种不同方式的创意设计方法,目的是希望其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能够接收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从而使其能够完成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
结语
核心素养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对于教育教学有全面的指导性作用。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渗透进去是一个灵活运用的实施过程,不能只追求空洞的文本对应,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是灵动的演绎,不是生硬的文本归类,它为我们指引了一个大发展方向,还需要我们教师坚持走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