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历史课堂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孙丽珍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全面普及实施的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成为历史教师研究探讨的一大重要问题

        孙丽珍
        广西横县横州中学        530300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全面普及实施的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成为历史教师研究探讨的一大重要问题。营造和谐历史课堂,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更快更好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加强    教与学   互动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教与学的关系能否和谐,关乎课堂效益,更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谐的课堂应体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结合。下面,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和谐音”
        历史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有的历史教师像说书先生,把历史事件一五一十娓娓道来,再把结论一条条的合盘托出。学生像是沉默的听众,没有参与知识的探究。              
         “无效问题”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上课时喜欢问一些是非判断问题,或者采用提示上半句,让学生答下半句等做法。课堂氛围貌似热闹,实则达不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和生活。有的老师一味依赖教参和教材,课本上有什么就讲什么,不注意挖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感觉“历史无用”。
        尖子生受宠,后进生被冷落。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时间久了,被冷落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由此可见,营造和谐课堂,加强教与学互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历史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对策探讨
        (一)树立新时代教育新观念
         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互动,才能真正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升个人的能力。教师应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
],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活动的充足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课堂和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历练的舞台,培养他们与人交流、自主探究、敢于质疑、展现个性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课堂教学,全面促进教师有效地教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
        一是,创设历史情境[ 《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奠定基础。
        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缺乏设身处地的体验,对历史的深层认知就很难形成。教学中首先可以创设情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或运用多媒体图文、影像等手段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能“近距离”感知历史,激发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中,就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上的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饱受苦难起来抗争的工人”、“面目狰狞的北洋军阀宪兵”,学生们演绎得形象逼真。通过这样的演绎,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历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接下来的背景与影响的分析做了很好铺垫。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启动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应明确以下几点准则 :一是,提问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有梯度的设置问题;二是,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三是, 提问语言力求深入浅出,言简又不失趣味,运用会话式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问题可以是启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起因。寻找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探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是思维的一次提升,也是学习历史的趣味所在。
          如《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 讲述“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一内容时, 设问:“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极力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政策。为什么到70年代,美国转变了,要与中国改善关系呢?”大多数学生只能从中国方面去分析原因,不全面。老师可稍作提示:“一国的对外政策往往取决于其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美国的对华政策转变是否和当时美国的处境有关呢?”学生会很快回忆或者查找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最终找到原因。这样,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不仅突破了重难点,也教会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读懂历史。
        问题可以是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观点,对历史的认知,教师不适合先入为主的早下结论,而应该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如在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时,选取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论题组织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学生运用课本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积极为自己方的观点举证辩论。通过这场辩论,同学们更深刻了解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更深刻体会到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比起老师一五一十的给出现成的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问题还可以是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事件是零碎的分散的,但如果把不同时期的同类史实串联起来,你会发现历史是有规律的,深入的探究会对历史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影像,对现实也会有启示意义。
        例如:讲述“明清赋税制度的改革”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把中国古代历次的赋税制度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小专题体系。然后提问:“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呈现怎样的发展规律?对现代社会我国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什么启示?”在问题探讨中,培养了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认清规律的能力。
        学生也可以是问题的提出者,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与释疑当中推进教学。
        古人说:“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新课教学的开头,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师生共同交流合作推进知识问题的释疑。
        三是,拓展情境,让历史走进生活,感悟历史,感怀那些伟大的或独特的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
         历史是一门有温度的人文学科,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智慧,从历史的瑕页中我们可以吸取惨痛的教训,引以为鉴。古往今来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们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积极正面的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营造教与学和谐互动的历史课堂,就得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高效。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