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王迎
[导读] 基于新课改教学背景,小学音乐教学要遵循《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要求

        王迎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 351100

        摘要:基于新课改教学背景,小学音乐教学要遵循《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开展义务阶段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认知得到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思想认知等,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创新性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展深度审美教育活动,实现“让心灵与美共栖”的目标,实现审美教育功能性、创新性、多元性教学活动。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注重音乐审美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锻炼艺术思维、培养艺术情感,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1]。
        一、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作用
        为了践行小学音乐教学新课改的理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秉承“让心灵与美共栖”的目标,将“审美教育”充分渗透到音乐教学全过程,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充分高效发挥“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的渗透作用”,即:第一,有利于端正情感思想。教师要结合音乐的内涵与精髓,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小学生以审美的角度,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端正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审美培养的魅力。第二,有利于渗透道德素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常规化教学中,注重渗透道德素养、培养道德意识,使学生真正落实审美思维,让音乐学科的感染力和代入力,高效推动审美教育进程,促进审美教育渗透策略知识。第三,有利于锻炼审美能力。在艺术培养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小培养”的理念,要让小学生从启蒙阶段,就接触音乐艺术,进而形成对音乐艺术的初步认知,促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和思维得到拓展,帮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从而高效锻炼音乐审美能力。第四,有利于提升表达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思想认知意识等,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锻炼音乐意识,充分运用高超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促使内向和外向等性格特点的小学生,都能够以“音乐审美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心灵的美育生,促使学生建立音乐审美自信心,培养音乐审美沟通能力和交流意识,全面增强小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2]。
        二、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音乐认知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音乐教学环境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启蒙教育”切入点开展“审美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从而培养音乐审美认知。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来说,它属于非专业音乐教学课程,要注重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放在“激趣”上,而不能一味地要求唱歌数量和质量,要先让小学生感兴趣,再让小学生融入进去,进而全面提升音乐学科整体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培养音乐学科认知和思维,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培养音乐意识、锻炼认知素养。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教材“小乌龟飞上天”时,教师要结合歌词内容,为学生创设课堂音乐背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音乐逻辑思维,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与提升。接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表演活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情感感知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边唱歌、一边表演”的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参与到“歌唱表演”活动中来。再通过课堂音乐播放过程,促使小学生自主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去,让学生可以通过听觉、视觉来感知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的代入力,全面提升音乐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音乐认知意识[3]。


        (二)创设音乐情境,锻炼音乐审美
        在小学阶段,要想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教师要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思维。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凸显音乐的背景和内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又有利于培养音乐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全面增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游子吟”时,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关于“母亲”的图片素材,唤醒小学生对于母亲的深厚情感意识,让小学生加深对母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感恩之心。其次,教师通过创设古诗阅读情境,让小学生以古诗词朗诵的方式,熟悉《游子吟》的歌词部分内容,进而强化记忆与理解能力。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范唱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深度感受音乐背景,体会母亲的伟大,从“慈母手中线”到“游子身上”的过程,帮助小学生感受母爱之伟大。在这样的诵读与歌唱的转化与递进中,促使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提升,全面培养小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游子吟》的背景内容,鼓励学生建立审美意识,以欣赏优美的歌词、感受美好情感的能力,进而加剧小学生感受音乐2/4拍节奏,增强对音乐韵律、律动等的欣赏和感受能力,从而全面增强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创设多样活动,培养审美意识
        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及时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和鼓励,促使小学生从识谱、歌唱着手,科学掌握音乐学科学习技巧,锻炼音乐表达综合技能,让小学生在优质、高效的音乐课堂上,培养表演能力、激发艺术情感,及时查漏补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多样教学活动,培养音乐审美意识,组织学生建立多元化音乐思维,感受音乐的魅力与价值,让学生在多元化音乐教学活动中,增强审美意识的建立成效。
        例如:在进行小学音乐“律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当前最受欢迎的“课桌舞蹈”教学形式,帮助小学生充分感受“律动”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律动感知力。比如:在学习《送别》这首歌时,首先,教师运用音乐律动方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和声等,促使学生的律动意识被激发。其次,教师通过“课桌舞蹈”的基础动作,结合《送别》的旋律,展现出歌词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小学生在聆听和表演时,充分感受音乐律动思维,培养音乐律动情感,从而全面践行多样化教学活动的价值,全面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着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高效开展审美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开展多样化、多元性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丰富、多样、创新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培养音乐情感,感受音乐艺术的“美”,进而实现“让心灵与美共栖”的目标,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简宇.孩子的心灵———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27.  
        [2]陈慧娘.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0):66-67.  
        [3]王耔瑄.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05):214.  
        [4]赵宇.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导”法[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五)[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3.
        [5]玛丽亚. 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 参花(下),2020,(09):129-130.
        [6]陈金芳. 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 华夏教师,2015,(0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