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背景下关于祥林嫂偶然命运背后必然悲剧的解读尝试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习久明
[导读] 本文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引入《狂人日记》、《药》等作品

        习久明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610213
        摘 要:本文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引入《狂人日记》、《药》等作品,以假设、追问的方式深度挖掘《祝福》一文中祥林嫂偶然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必然悲剧,树起祥林嫂故事的典型代表意义。此设计能一定程度破除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肤浅理解与畏惧心理,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以此为例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理解其思想的深刻与伟大的更加高远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祥林嫂;典型意义;偶然;必然
        一、解读缘起
        在通常的教学中,《祝福》一文的教学过程一般为梳理情节,通过各方描写总结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再通过探究杀死祥凶手的方式分析文中其余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得出旧社会封建礼教与制度是害死她的真正凶手的结论,最后适当对文中的环境描写作一定点拨。小说的三要素及主题分析已达到,一篇小说的教学即可告一段落。学生学完,也仅仅留下——“哦,封建思想害人,鲁迅在批判这种封建……”的印象。似乎离编者希望我们以此为例指引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体会其思想之伟大与深刻的初衷还有些距离。故,笔者在分析鲁四老爷、柳妈、“我”等形象并得出封建礼教与制度害死祥林嫂是杀人凶手之后,做了一点深度的挖掘的尝试。
        关于祥林嫂典型意义的探寻与思考
        二、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是封建的礼教与制度,旧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将这个勤劳善良、老实本分的祥林嫂逼到了死亡的角落……故而,《祝福》的主题便无需多言,即对这种戕害人的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揭露与控诉。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深入讨论的是祥林嫂究竟能不能代表那个时代普通的劳动妇女,即祥林嫂的故事究竟具不具备社会的典型性?因为我们清楚,只有祥林嫂具备这种典型的代表意义,本文主旨的这种控诉与揭露才存在广泛的社会意义。不然,鲁迅先生就仅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体的悲剧而已,如同写了一个不幸患癌或意外事故的悲剧一般……对不对?
        生:对,个体不能代表群体。
        师:那,祥林嫂的人生命运,是否具备典型的代表性呢?请大家试着在文中去找寻答案。
        生寻找思考后:好像并不具备。她第一任丈夫祥林——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是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据此可基本推断祥林可能死于打柴的某种意外。再看贺老六——“这实在叫做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绝对不折不扣的意外变故。最后孩子阿毛被狼叼走自不必说……彻底的意外事故。
        师总结:那么从这些意外看来,似乎鲁迅先生真的在给我们写一个个体的悲剧……先生想要以本文来揭露批判封建礼教毒瘤的旨意是肯定的,既如此,将祥林嫂的人生偶然的悲剧直接写作社会压榨逼迫的定然不是更能表现主题吗?是先生大意还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呢?
        生默然……
        师:回过头,我们不妨就从刚刚同学找到的偶然事件入手,作个大胆的假设——贺老六不死,阿毛没有遭遇不幸,祥林嫂的人生又会怎样?祥林嫂的命运是不是就可以反转了? 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杂然……
        师点拨:请大家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祥林嫂此时的身份。认真想想,若贺老六不死,他们会幸福地生活下去吗?
        生:若贺老六待祥林嫂不错,并不在乎她的身份,想一心一意地与她过好日子。但好日子并不是你想过好就可以过好的,他们面对的将是如鲁镇甚至比鲁镇更加恶劣的舆论环境,可以想象,一个在婚礼上寻死不成最后还生下孩子的“回头人”遭遇的将会是什么,那定是比鲁镇更加残酷的捉弄;贺老六待他再好,在如是的环境中又能维持多久?另一面,就更不需要说假如贺老六待她不好,娶她仅为了传宗接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了。所以,不论贺老六待祥林嫂如何,他们是不可能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其遭遇,与文中的结局相比只会相似或者更糟,而不可能更好!
        师追问:那假如阿毛没被狼叼走呢?
        生:贺老六死后,留下相依为命的母子面对的除了周遭舆论对她“回头人”身份的挖苦和克死两任丈夫的围攻外,可能还有诸如文中大伯一类族人的算计,其情况只会更糟。
        师:也就是,不论怎样,迎接祥林嫂的都只能是命运的悲剧,对吗?
        生:对!
        师:确实,祥林嫂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必然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在她各种人生不幸的季节上也有一定暗示,我们一起看一下……她第一任丈夫祥林死于什么季节?
        生:春天。“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师:贺老六与阿毛又死于什么季节?
        生:贺老六文死的季节中没有说,不过应该是春天,因为文中说“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阿毛是在春末被狼叼走的,贺老六应该在之前不久。
        师:那祥林嫂最后死于什么季节?
        生:祝福的前夜,正在下雪,应该是冬天。
        师:春天,春天,春末,冬天,大家有看出这季节有什么特别了么?
        生默然……
        师点拨:记得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诗句:冬天来了……
        生齐答:春天还会远吗?
        师追问:现在有点儿思路了吗?
        生:应该是……春天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而祥林嫂之前的人生悲剧均发生于春天,最后死在一个冬日的晚上,预指着她就是一个不可能真正迎来或拥有自己生命春天的女人,不可能真正过上幸福生活的人。
        师:也就是在祝福的前夜她必须死,对吗?
        生:对,她必须死,不死都对不起鲁迅这么用心良苦!
        众人笑……
        师:刚刚大家总结得非常好!一步步的剖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命运注定如此悲惨的女人。

但同时我们又要意识到,刚刚的两个假设都是在祥林嫂“回头人”这一身份的基础上展开的,我们本堂课讨论关于祥林嫂的典型意义,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祥林嫂最多还只能代表“回头”的一类人,我们知道,一个社会,毕竟嫁而再嫁的“回头人”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祥林嫂的典型代表意义是不是还是有些不足啊?
        生点头:好像是有点儿。
        师:那我们不妨再想得深入一点,假设得再透彻一点,假如她没有再嫁过,或者直接第一任丈夫没有遭遇意外,他就是那么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或者如柳妈一般的没有成为“回头人”的普通寡妇,她的人生又会如何?请大家思考一下。
        生再思考讨论后:应该她的命运会好一点吧……
        师:会好多少?
        生:起码会像鲁镇的普通劳动妇女一般或者如柳妈一般,不会这么悲惨……
        师追问:也就是说,她可能会是下一个柳妈,对吗?
        生:对!
        师:很好,那我们之前的有过分析,柳妈在祥林嫂之死中究竟充当着怎样的一个角色?
        生齐答:帮凶。
        师:很好!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狂人日记》,(PPT展示其中重点语句)——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师:我们再看鲁迅先生另一篇小说《药》里边的一个片段——
        (PPT展示《药》第三部分)
        师:《药》里的老栓、小栓以及看客是吃人的一方,为民众争取自由独立的夏瑜是被吃的一方,这便是民众的无知、时代的蒙昧,而在《狂人日记》里村中之人总逃不了“吃与被吃”的命运……所以,我们继续假设,如果祥林嫂没有死去第一任丈夫或者没有再嫁,她能避免悲剧命运吗?
        生:可能不会这么悲惨,但那样她就会是如鲁镇人一般的“吃人”帮凶,一起去吃掉“张林嫂”或者“李林嫂”,依旧是一场社会悲剧。
        师:你这个“张林嫂”、“李林嫂”特别好,也就是只有社会上一旦有一个不遵妇道贞洁,不守封建礼教的人,其他的所有人便会立马把她……
        生笑:“吃掉”
        师:很好!那讨论至此,我们再来总结,祥林嫂具备咱们开始所提的典型的代表意义了吗?
        生:具备了。不论她死不死丈夫,改不改嫁,丢不丢孩子,迎接她的都会是命运的悲剧,只是可能在读者看来“吃”比“被吃”要好一些,但其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
        师追问:所以,作品的主题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只“吃”了一个祥林嫂或者只“吃”了如祥林嫂一样的“回头人”吗?
        生:不是。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包括已经具备了一定先进思想的“我”。
        师:漂亮!因此,这才是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身上的偶然事件想要告诉给我们的……
        生:必然结局!
        师:所以大家还觉得祥林嫂身上的这种偶然意外换为一种被直接社会逼死的定然更好吗?
        生:当然不。
        师总结:原来先生是这样的用心良苦,偶然的事件,特定的时节,沿袭的称呼,甚至每一片雪花,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在给我们展示着辛亥革命后依旧处于封建思想与制度禁锢之下的旧社会,所有人民的蒙昧无知与亟待启蒙、改变的社会现实。
        这,应该就是先生伟大与思想深刻之所在了吧!他期望我们透过那表面的偶然看到背后的必然所在,他希望用自己的刀笔去为时代刺破蒙昧,去呐喊,去让更多的国人从思想上站立起来……伟哉!鲁迅!
        生鼓掌。
        师:《祝福》一文只是我们走进鲁迅先生文学世界的一个例子,老师期待大家课后以此为起点,去品读先生更多的作品,去了解、认识咱们自己的思想巨人。读懂鲁迅,你会发现文学可以这样厚重,思想可以如此的深刻与精彩!下课。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课前的预设,即通过步步假设推导和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祝福》一课中祥林嫂的命运的典型意义做深入的思考与探寻,真正从思想上去体悟先生的深刻与伟大。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概括、生成极其精彩,自我感觉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令人更加高兴的是,班上同学课后去学校图书馆将鲁迅的小说借阅一空,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启了与身边同学及老师的再一次解读之旅。这样的读,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有着对人生、灵魂追问的深刻。一堂课,能勾起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开启一方新的天地,引领他们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与尝试,当算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参考文献]
        [1]刘志文.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及其典型意义[J].活力,2011,14:115-115.
        [2]郭钰.关于《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 2017, 000(016):95-95.
        [3]朱子由,孙绍权.谈谈《祝福》深邃的思想内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103-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