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思政课教学之浅见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 翟同行
[导读] 学习政治要与时事联系起来,更要渗透着家国情怀教育,

        翟同行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实验中学 456400
        学习政治要与时事联系起来,更要渗透着家国情怀教育,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你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感到政治离你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提高思品课教学的时效性,转化思品课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各有收获,这是当前思品课课改中的一个重头戏。不少在思品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自己的教学对象,做了不少的教学改革尝试,收获很多,也存在着许多困惑。我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思品课教学的老师,把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浅薄的思考在此奉献出来,供同仁们探讨和指正。
        一、正确认识思品课的“三维目标”,分清层次,这是思品课教学的前提。
        新课改,新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态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品课教学最终要实现的三大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的事例、课程的次序安排、教学方式和手段无不是围绕这三大目标来进行的。在课改以前,三大目标藏于思品教材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我们不少思品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把握的多少,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情感是否能得到震撼、升华,价值观能否得到提升根本无法谈及,学生成为老师一味灌输各种知识的机器。思品课的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空洞乏味。学生对思品课的理解就是不得不学习的科目,就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如今,思品课的课程目标明确对这三维目标提出了新的诠释,尤其针对初中的学生实际,编排不同于过去的教材内容,如果我们思品老师仍然抱着老套头不放而去从事教学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在误人子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是思品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是我们很多老师再熟悉不过的教育名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很多老师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获得的经验很多,教训也不少。思品课的教学同样如此。我对此进行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的去学习,积极的去体验和感知,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找到自己无知的盲点,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更好地配合好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也许,在最初的开始,我们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还比较差,参与能力还不强,有个别的学生不思学习,我们老师的辛苦得到的回报是那么少,我们老师也不能轻而易举得出“孺子不可教也”的结论,而应该相信“海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尤其,我们老师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有如此胸怀。爱学生,激发学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学习欲望,这是老师教学的一项职责,也是老师教学能力的展现。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是思品课教学有序、有效的重要环节。
        时下,我们不少老师或多或少都听到自己的学生在课后议论:“这位老师上课上得好,我喜欢他的课。”也许,学生的评价标准是那么单纯,是那么带有个人喜好色彩,但是,至少给我们老师一点提醒,学生对某一位老师产生了认同感,教师某一处的闪光点被学生记忆深刻,引导了学生。“爱屋及乌”,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尊重,产生了崇敬,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产生不可抗拒的欲求。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我,表现自我,较高的文化知识,幽默的教学机智,恰如其分的教学手段,频频不断的教学鼓励…………都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谨记的话语。作为思品课老师,应该从自我做起,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科,不要以自己的学科被认为是杂科,是豆芽课而感到气馁,而要努力担当起自己应该承担的教育教学职责,从容展现自我,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能接受,能喜欢,从你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学生的较好评价也是我们当老师实现自我价值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四、教师恰当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活动有生有色开展不可缺少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收获,有进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提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可是,我们有不少思品教师往往找不准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包办学生的一切,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想学好都无法学好。尤其,新课改的推广,新教材的展现,思品课教师如果再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法,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根本无从谈及。课堂上不可避免的出现教师独醉的场面,学生各自做一套的尴尬的局面。学生无收获,老师无长进。教学互长成了一句空话。
        上好课,上好一堂让学生喜欢,教师满意,同行认可的课,是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反思,是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善于创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长的过程,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的各种有利的条件,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们思品老师更应该如此。学科的特点决定我们思品教师要加倍挖掘教学活动中的有利因素,让思品课成为学生愿学,有所收获,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是学生过去心目中空洞的说理课,淡而无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