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天福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大河村小学554106
摘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与学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遇到好的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年级小朋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赏识学生,用爱去教育学生。本文从走进孩子心灵,共同创建和谐课堂的角度出发,探讨一年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一年级;和谐课堂;教学方法
前言:一年级的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一堂课下来,可真是考验他们的耐性呀。那么在课堂上要怎么才能提升他们的专注力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共创和谐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赞美,懂得欣赏,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一、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人与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都处于成长的阶段。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所以在与学生相处中,教师应当做到的第一点便是尊重。教师应当先尊重学生,学生再从教师的行为中,学会互相尊重。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第一层到第三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坐在一年级教室里的孩子,这三个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满足学生第四个需求——尊重的需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也是有着独特意义的,当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在他们的内心变会有一种自豪的情感。在这种特殊情感的激励下,学生会有更好的表现。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低,难免会出现自制能力比较差的现象。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应当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纠正缺点,创建和谐课堂。比如在课堂中,发现某一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左顾右盼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喊口号的形式来提醒学生。通过老师喊出:“一、二、三。”学生接道:“快做好。”的固定口号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经过课堂训练后,只要教师一喊出这个口号,学生潜意识中便会集中注意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课堂点名批评、点名提醒等行为,照顾了一年级小朋友的自尊心。若是有同学通过这种方式的提醒也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应当在课后再找同学谈话,不能采用当众批评的形式来教育学生。而学生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立马改正缺点,那么教师也应当给予积极的回应,在课堂上表扬这些优秀的小朋友。通过这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励学生将优秀的习惯越做越好。
二、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比较低,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遵守,学习上的良好习惯也处于培养中。因此,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仅仅是尊重是不够的,还应当严格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好习惯。一年级是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首先便要纠正他们的坐姿。正确的坐姿既能促进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保护视力。而喊口号的方式,在纠正整个班级的坐姿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重要。
三、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赏识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挖掘学生自身的优点,激励学生更好的进步。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不断前进的状态,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缺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利用学生的优点,来激励他们改正缺点。例如在一年级的课堂里,有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上课却总是开小差。教师在这时便可以运用赏识教育,通过学生成绩好的优点,来激励他改成上课不认真的缺点。在谈话中,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觉得你非常的优秀,小脑瓜很聪明,如果上课的时候能够认真一点,老师相信你会更加优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励学生越来越优秀。
四、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要想走进孩子孩子的心灵,就必须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态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于学生的了解,处于对学生关爱,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一年级的小朋友,因其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小朋友的性格和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针对学生性格的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小朋友比较淘气,性格也很活泼,抗压能力就比较强,针对这种性格的小朋友,教育方式需要严格一点,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有些小朋友性格比较害羞,说话稍微严厉一点便泪眼汪汪,正对这种小朋友,便需要温和一点的教育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用爱来教育学生,走进孩子的心灵共创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红丽,牟艳双.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J].黑河教育,2010,(10):38.
[2]周晓慧.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J].福建教育(学前教育),2011,():114.
[3]周晓慧.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J].当代幼教,20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