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 王思雨
[导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王思雨
        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夯实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计算思维通常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立足计算思维培养来详细叙述高中Python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从而有效提升其教学水平。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中Python;教学模式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人才。在高中阶段开展Python课程教学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能力。高中Python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一定的计算机思维。因此,学习Python的过程中可以从语法细节中摆脱出来,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程序本身的算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将Python作为高中程序设计课程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于计算思维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1.充分利用时间
        不管任何学科教学在时间分配上都需要合理化。高中阶段的Python程序设计更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合理支配时间。我们都知道,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时间利用上合理化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很多。从计算思维方面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高中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计算思维,所以学习Python程序设计时会比较吃力。因此,教师在可以借助一定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进行分步进行,由浅及深实现教学原则化。第一阶段先给学生讲解Python语言的含义和作用,以及Python程序设计界面的基础操作内容,让学生认识到Python语言的实用性,熟悉Python程序设计界面和一些基本的操作。第二个阶段开始教学生学习Python程序设计中的基本语句、程序结构和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学生能熟练掌握Python程序设计的基本语句和程序结构后开始第三阶段的教学。第三阶段的教学主要教学生Python程序设计的整体操作,Python语言的算法知识,教会学生能自主编写完整的Python程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Python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减少对新知识的恐惧感,而且随着知识点的逐渐深入,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借助问题导向,实现计算思维的培养
        在计算思维培养方面,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计划来实施。在此方面就需要学生对计算思维中的算法思维和程序思维有一定的认识。

简单来讲,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模块进行学习,在教学方面通过教学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借助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计算工具和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和算法之间的联系,从而锻炼自己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流程图、思维导图和应用程序帮助学生掌握算法构建的科学步骤,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量化评估,帮助学生按步骤地写下自己每一步的详细计划,以及每一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通过配合调查和调试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和程序,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3.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Python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和一个教学模块陌生,这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的透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点化简。在Python程序设计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抽象化的Python语言结构和算法进行适当的比喻,通过与生活中学生常见事物的对比,学生对抽象化的Python语言就会有一個形象具体的概念。在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计算机语言算法与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联系,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转换,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对学习板块的不足之处,能够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探讨式的教学。?
    4.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干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计算思维。第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反思与回忆,也就是让学生用已经写好的代码来对应教师提出的问题,探讨这段代码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转化成为目的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思维。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步骤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对其他小组成员编写出来的代码进行实质性的审查,探讨自己的代码与其他同学的代码存在哪些异同,通过批判性的思考来探讨自己的不足。这样能让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Python语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需要教师制定最为恰当的学习方案,满足每位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教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有效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来尽可能提高学生计算思维,以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涛.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9(12):17-19.
[2]蔡燕敏.基于FPGA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项目教学改革[J].电工技术,2019(22):158-160.
[3]田凌.探究计算机中数据表示——认识数据编码项目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8):17-19.
[4]王亚萍.计算思维培养视域下《Pytho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