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黑支果乡木浪小学663308
摘要:当前,创新思维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创新思维亦是个人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从真实情景创设、质疑精神以及突破思维定式三个方面展开,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导图;创新思维;分析
前言
语文属于一门感性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渠道。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应用思维导图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在学生的脑海中播撒创新种子、孕育创新之芽,最终绽放美丽的创新之花。
一、创设真实情境,播撒创新种子
兴趣是内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各种趣味性的情境,渲染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蕴,包含着多样化的情感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共同绘制对应的思维导图,能够在学生脑海中播撒创新种子,促进其思维火花的迸发。趣味性的情境加之学生巨大的兴趣,语文教学的成效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甄选了优质的相关影视视频资料,对其进行内容的合理编排后以微课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红军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宝贵品质;随后再进行诗句的逐句分析时,对诗中所涉及的“金沙江”、“大渡桥”、“岷山”等均以相应的影音资料加以直观呈现,为学生们创设了极为真实的情境。在对全诗的整体情感表达有了大致把握后,教师即组织学生们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描绘诗中内容。
为彰显自身特色,学生们纷纷创造极具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如有的学生选择了“水—桥—山”等实景为线索,以此为主线阐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有的学生则选择了“总—分—总”的表现形式作为其思维导图结构,即诗的收尾作为对红军形象的总体构造,诗的中部则为红军品质的细化展开,学生们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思维令人惊叹。
二、鼓励质疑精神,孕育创新之芽
学习的发端始于质疑,正是问题的提出为学习的深化创造了必要前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质疑精神是重中之重。质疑精神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万象中得到对事物的准确认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方式加深语文知识的理解时,需要合理地设置好质疑环节,做到让学生们敢于提出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持续的质疑过程中促进自身创新之芽的萌发,为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课文大意的整体讲述完成后,教师即组织学生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合理概括鲁迅与闰土的友谊历程。由于学生们大多生活在城市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很多乡村活动并不是很了解,教师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有的学生提出了关于乡间祭祀值年的问题,有的学生则对捕鸟活动的细节提出了问题,还有的学生不知道猹为何物。教师对这些问题予以了详细的解答,并引导学生们在思维导图上将这些内容概括出来,理清整体的行文结构。在对这些妙趣横生的活动及二者友谊的深入探讨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文章的题目要叫少年闰土?”鲁迅这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分析由此得到展开,教师适时向同学们给出了《故乡》中关于闰土故事的完整部分,学生们对鲁迅与闰土二者的友谊认知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三、突破思维定式,绽放创新之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应鼓励学生积极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规定思维导图的格式规范,而是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程知识学习后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各种极具创意的方式来绘制思维导图辅助自己的学习。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内容的教学为例,对小古文大意进行讲解后,教师组织学生们绘制思维导图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学生们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多种多样,既有横向结构的框图,也有树状图,此外,学生们进行标注的方式亦多样化,教师对其尝试予以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锻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重要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助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其创新意识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美丽的思维花朵。
参考文献
[1]施燕媚.谈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1(14):48-49.
[2]魏燕妮.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