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辉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629300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导学,导学的意思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指引的一种方法。问题导学法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该教学法的重点是导,关键是问题,而教学的立足点则是问题的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学习。使问题既能够反应小学地目的,承载教学内容,还能够适应学生地理解能力。并明确问题导学法中“导学”二字的重要性以及问题导学的高效性,让问题导学法实现其最大的教学价值。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内容
引言:
随着初中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问题导学法作为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大多数数学教师的青睐和应用。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和解决问题,还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导学法的推动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思维,也可以提升教学成效,从教师角度来看也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一、导学问题应该注重前后照应
数学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导学问题法师,应该尽可能的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更好的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相关生活经验去熟悉问题,可以更好的打开思路,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需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的常见问题入手,将日常生活的常见问题转换成课程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问,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相应分析后,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验证,并在小组当中共同总结数学规律,与课本相结合更深入了解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可以更好的运用这些数学知识以及规律,为后续学习以及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以“两个数之和与两个数之差相乘”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列举如下事例,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潇潇家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她想将花园的长缩短3米,并将宽度延长到3米,在经过改动后草地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结果又是多少?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提问之后,都开始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先计算出改动后草地的长与宽,然后再进行后续计算,还有的学生说根据题目可以画出相应的草图,更加直观的得知草地具体的改动情况。学生通过对题目的仔细思考,更有利于教师引入两个数之和和两个数之差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对公式进行深度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式的内在逻辑,并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1]。
二、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进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也要对自己涉及的教学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也可以提升教授说指导教学意义,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扫清学习障碍。此外,教师也要注重所设计的问题是否逻辑严密,能够给学生提供详细的解答过程,保证问题不会给学生带来理解负担,可以正确的理解和学习本章知识。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空间几何的时候,像那些公式由来之类的教学内容,令学生感到头大且着实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跳过,直接进入教学主题.教师需要让学生能明确教学重点,像如何建立坐标系、如何运用适宜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去繁求精,高效的问题导学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有效的锻炼作用[2]。
三、问题导学法需要对导学更重视
问题导学法重在“导学”,也是这一教学方式的核心所在,更好的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性,也更加注重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从生活中的细节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学到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在导学方面,所设计的问题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面,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以“数与代数”教学内容为例,教师需要从具体的情境设当中,构建出抽象数量变化规律,并运用符号进行表达,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合理的程序与方法下,学生会进一步了解符号与数量之间的管联系给,并学会用符号进行作答。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空间,逐步渗透数学思想,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为全面提升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对于数学新课标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而且更加符合初中生当前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基于此,教师需要善于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内容,既可以融合教学内容,也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将“导学”二字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充分实现其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宏.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 000(028):116-116.
[2]李伟菊.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应用分析[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9, 000(006):P.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