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在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段卢英
[导读] 一年级作为幼儿园和小学的重要过渡期

        段卢英
        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学校  

        摘要:一年级作为幼儿园和小学的重要过渡期,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小学阶段。一年级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尚未真正启发,因此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任务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成果的总结和检验,来逐渐掌握相应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品行和相应的自理能力,自立自主地处理日常事项,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针对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现状,并结合任务驱动法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提出了三点具体对策,以期为更多小学教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提供措施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社会则刮起了“一切要从娃娃抓起”的流行风,不外乎是言明儿童时期的培养对个人终生成长的重要性。尽管儿童天性各异,但必要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技能却是通用必备的,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一培养过程应当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而非要把条条框框的守则告知学生,任务驱动将相应的要求和内容融入到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中,让一年级的学生更易接受,同时他们也能在完成任务的愉悦感中有所收获。
        一、围绕日常设计任务,启发学生自主意识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相较过去极为充实,日常生活中的手工劳动逐渐向机器运作转化,比如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儿童整体的参与率极低。但是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育却还是要脚踏实地、切合实际,在日常点滴活动中帮助学生汲取生活经验,启发其自主意识。教师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计任务,比如洗衣服,可以先让学生们从洗自己的小衣物开始做起,一双袜子、一条手巾、一双鞋等等,大件的衣物则可以交给洗衣机来处理。再比如打扫卫生,活动幅度不要过大,而且要避免危险,诸如擦玻璃和黑板的高处,要考虑到学生的身高再安排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要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先让小学生们从小处做起,从细微处着眼,一件事完成了再去做下一件事。例如“自己整理书包”的任务,一年级学生放学后都要收拾书包准备回家,但是有的学生要么拖拖拉拉收拾不完,要么还不知道具体作业是什么、不知道书本该怎样摆放,一直耗在教室里,容易养成拖延、懒惰的习惯。对此教师可以专门在黑板上划出一片区域填写各个科目的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轮流负责一天,这样在放学的时候学生可以及时明确作业内容,按照提示快速收拾书包。长此以往,不用教师特别提示,学生们也会自觉收拾好书包,不会再拖延时间,并且将书包作业整理得井井有条。再例如疫情以来,学生需要长期佩戴口罩,并且饭后要及时洗手,因此及时带好口罩、关注个人卫生也是学生日常需要自理的一个重要事项。教师可以设计“我是防疫小能手”的任务,包括口罩的佩戴和更换、经常洗手、处理好个人垃圾等等。教师可以准备糖果、饼干、巧克力等类型的小零食,学生每天能够坚持完成以上任务,则及时给予他们这些小礼物。这样既能够帮助一年级学生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安全意识,还让学生获得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让学生在自理能力的培养道路上更加愉快、更有效率。
        二、开展合作攻克任务,培养学生协调自理
        一年级学生应当培养其自理能力,但是在一些活动性任务中,学生并不是单打独斗、只顾自己的,还需要互帮互助、团结合作。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整理书包的任务,需要有学生整理好作业提示大家,全体学生轮流负责,互助合作提升自理能力。因此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人的能力成长,还要组织一些集体性的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同他人协调合作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自理能力。比如每周一次的大扫除活动,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周由一组同学参与大扫除,包括扫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倒垃圾等等,其他同学也要注意自己座位上的整洁度。教室虽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地方,学习也是学生日常的主要任务和主旋律,但是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卫生意识也至关重要,清爽整洁的班级环境和个人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去。在“一起大扫除”的任务中,如何安排学生的分工也十分重要,一般由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能力来分配,协同高效地完成大扫除任务。

任务驱动不仅要有学生参与任务活动的过程,还要有任务的完成与评价,除了校级的卫生评比,班级内部也要对这次任务进行总结和检验。例如在班会上,教师可以跟大家共同讨论卫生评比的结果、学生可以分享打扫班级卫生的经验、还可以针对尚存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等等,在这类活动中,一年级学生不仅个人自理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还提升其与人交流的频率,培养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意识,能够主动协调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最开始这类集体性任务可以由教师带领,在学生熟悉班级环境和各项事务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弱化提醒的频率,减少对学生参与任务的辅助,做好任务驱动下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脚手架”,让学生能够慢慢地自立自主起来,处理好任务的分工与合作。如若教师引导得当、细致,学生也能在这种和谐高效的氛围之中强化责任意识,促进班级内部的和睦关系,让学生不仅能够自理个人事务,还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三、家校共育完成任务,引导学生走向独立
        自理能力的内涵其实非常广泛,它所指的不仅是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通用的行为准则,家庭生活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场域。任务驱动要综合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通过多元的、合理的任务设计,引导一年级学生打开独立的大门,在自理生活的过程中步步成长。首先教师要与家长保持较为密切的交流,并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形式向家长们强调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避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过度、娇生惯养等。在任务的设计和成果的验收上,教师可以尽量精简过程,避免给家长造成过多的任务负担,而是让家长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同学校合作,共促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我会自己写作业”的任务中,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要让家长在一旁守着看着学生写作业,学生也不要看见不会的题目就直接问家长,这样不仅浪费双方的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家长明确学生的作业内容,并合理规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在既定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家长不过多打扰,作业完成后家长给孩子进行简单批改,有不会的问题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讨论交流。一年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家长辅助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大部分问题。在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学生提供适合写作业的环境,做好监督的作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家庭和学校都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依赖家长或他人,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够促使学生的茁壮成长。例如上文提到的大扫除任务,在家庭环境中也会时常开展大扫除的任务,学生可以和家长一同参与家务劳动,这不仅是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家长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家人的带领下,学生会逐渐熟悉各种家务劳动的形式,并且还可以结合自己参与班级大扫除的经验,学着给家务劳动分分工,提升一年级学生的任务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任务驱动下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育虽然有多种活动形式,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给学生提供舞台、做好表率,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成长最为重要的两个场域,都应当为其自理能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机会和适宜的环境,并及时指导他们参与其中,由全权相助到学生自主,逐渐引导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年级处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协调期、过渡期,自理能力的培育对其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发展都有着长远影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引起重视。作为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摇篮,家庭和学校都要担起培养的责任,在合理的任务驱动下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让他们能够做到从行为习惯上的自理到人格品性上的自立。结合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自主意识尚未开启、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性任务,带领学生从个人、从集体、从家庭和学校等多个方面参与任务,培养自主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感悟点滴成长的珍贵。


参考文献:
[1]饶冬婷.在探索与实践中练就能干的小手——小学一年级实践活动课中自理能力的培养[J].学园,2016(30):119-120.
[2]施阳.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以一年级生活适应《洗手》教学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7(15):39-40.
[3]郑燕妮.小学低中高段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建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4]肖素清.低段学生自理能力现状、成因及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34):15-16.
[5]封相彩.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71-72.
[6]吴帆.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M小学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