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      高正平
[导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高正平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第一完全小学 湖南 张家界427200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德育与智育协调发展,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有利于保障贫困学生合法权益。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我省育人质量的高层次发展。学校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健全资助育人的工作实践。本文从立德树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出发为构建资助育人体系做出自身的贡献。
        关键词:立德树人;资助育人;问题及措施
        引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如何根据精神指示更好的完成资助育人工作?如何让国家政策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成人成材是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以及如何在立德树人思想体系下搭建资助平台?本文将讲述开展资助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为同仁提供相关的指导意见。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资助育人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保障家境贫寒学生的利益,促进社会发展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高等教育不断的输送人才。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不少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等,家庭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无法保障学生正常受教育的权力。学校建立相应的资助体系为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中小学是人生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把学生自卑、脆弱、敏感的心态扼杀于萌芽时期。有利于学生情绪稳定,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思想。
1.2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意识
        在立德树人的方针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会采取措施来保证学生的真诚、诚信。同时让学生感知到祖国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按照相应的规定参加资助评选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必要的经济补助能缓解贫困生家庭负担,保障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提升国民素质。
1.3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接受教育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家庭负担重,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数不胜数。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难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实行完善的资助体系,为家境贫寒的人点燃希望,缓解人民的压力、保障学生的权益、为保障教育公平做出了贡献。
二: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的机制
        根据现状,学校贫困生认定实行三级制度,即班级、班主任、学校。贫困生评估工作的精准度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一是因为教师无法核实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只能通过递送的相关材料考虑情况;二是因为学生会存在舞弊现象,夸大自身家庭实际情况;三是有些学生因为自尊心驱使和自卑心态影响,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家实际情况。
2.2资助效果使人不满意
        资助育人最重要的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让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产生敬畏,能够珍惜机会,知恩、报恩、用认真学习和满满硕果报答国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取得补助后,大肆挥霍,任意消费的现象数不胜数。有的学生甚至利用这笔钱请客吃饭,答谢当初选举时帮助他的学生干部。这样的作为,如果不得到惩戒会产生恶果。
2.3学生关于知恩、报恩的意识淡薄
        笔者观察,学生在享受资助后,对于这笔钱的报恩心态不强烈。在当前和平盛世的状况下,个人会陷入个人利益和得失的深渊。有的学生在得到资助后表现的沾沾自喜,有的学生表现的愤愤不平。

这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享受国家的资助,没有做到铭记心头,奋发图强,力争在学习上有所进步,长大后成为一位社会的栋梁。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面对学生不好的心态,笔者就要反复的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表明思想教育在开展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如何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3.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的宝贵品质,为了得到补助款,做出有违背道德的事,会失信于众人。教师在进行贫苦生认定之前,应该举行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严禁在班级中选取贫困生过程中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相对的公平;另外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约束作用。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打破学生的自卑心态,做到实事求是。中小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荣辱观,而家庭贫寒的学生内心相对脆弱。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家实际情况,另外需要呼吁学生们尊重他人、互敬互爱、不得随意的挖苦、嘲笑家境贫寒的学生。
3.2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精神,让物质和内心丰盈
        从事这么多年的资助工作,最为担心的是:得到资助学生的心理。学生无法选择出身,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学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每个学生生活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家庭贫寒的学生大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敏感、多虑等心理障碍。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不能只把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中心。而贫困生的认定,相当于一次公开的筛选,自卑的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
        曾经出现的脱贫宣传标语这样写:“扶贫先扶智”笔者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小学资助育人工作。这里的“智”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心智,通过资助活动要激发学生美好的品质,即知恩报恩,用自身学习成绩报答国家;提升自身认识,虽生于贫寒,但要拥有内心向上的力量,二是智力,学生应该用自身技能或者学识,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摆脱自身的困境。
3.3创新资助育人的模式,强调“自助”的作用
3.3.1学校应该为学生自助提供相应的支持
        从客观的因素出发,中小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由于自身的能力、社会经验不足,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对内创造价值却是无限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认真的学习,积累知识,在学习成绩上不断的提升,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面对高考,没有权贵,没有贫富差距,有的只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核。所以,学校应该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机会,不断的提高学习成绩,形成爱学·尚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保障智育成果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譬如:学校可以放开图书馆整理,归档职位、广播室等相应的职位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锻炼学生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2学生加强自身建设的措施
        中小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积极的面对学业和生活、拥有良好的心态。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保证正常学习时间的前提下接受相应的校内兼职工作,在获得经济报酬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最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贡献自身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践行立德树人思想;为缓解家庭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做出了保障;增强了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资助育人工作中,还会存在巨大的问题,学校应该及时的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完成。
文献:
【1】:王瑰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J]. 湖南教育(C版), 2019(12).
【2】:刘天地. 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体系[J]. 内蒙古教育, 2018, 760(24):6-7.
【3】:张一弛. 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下精准资助育人路径探析——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011(001):99-102.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