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丁丁
莘县俎店镇中心小学 山东聊城 2524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语文是培养强化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意识的辅助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有意识地融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情感的成长与升华,促进素质教学的发展。教师如果想要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切实有效地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便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角度着手,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将会重点探讨分析将德育教学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策略,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不仅能够掌握汉字的应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着描写山川景物的文章,同时还有着一些蕴含为人处事道理的文章。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理念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语文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1注重情境建设,让德育融入课堂教学
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自我控制意识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以往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只是寥寥几句顺便带过,未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解决学生心理困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材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教师应将语文教材知识与德育教育优化结合,借助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增加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以此改变学生以往错误认知,使其在理解分析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目标。为了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教师应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沟通交流。另外,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是非对错缺乏一定认知能力,容易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产生主观偏差,继而出现情绪波动、厌学等相关心理问题,阻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小学语文学科既有语言启蒙作用,又具有塑造学生性格、认知作用。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教学活动相融合,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在学生德育品质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讲解《落花生》类有关道德品质的课文内容时,应在事前备课过程中对文章主人公品格塑造予以设定,列举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塑造。
2结合教材分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为了实现有效语文德育的进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资源进行剖析。在当前,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部编版教材,其中选取的文章含括方面非常广,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相对应的,教师在课下需要对具体的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其中主要的课程资源构成。在此基础上,再将对应的课程资源进行分类。这样一来,在教材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后,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就可以从当前教学文章的德育价值入手,突显出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德育设置,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例如,在进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课下就可以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其重要的德育价值构成是什么。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德育内容是爱国精神,相应的,为了实现德育的有效进行,教师就需要在备课环节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与事迹,并尝试着在教学中将其展现出来。又比如,在进行《猎人海力布》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确立其所展现出的奉献精神与大无畏精神,来引导学生对海力布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牺牲所获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大无畏精神。
3开展德育主题性课堂班会,注重思想意识的教导
语文教师开展德育课程的形式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但其中的影响却是深远持久的。班主任不仅要发挥优秀道德品质的模范带头作用,还要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开展班会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利用每周一会的形式为学生带去道德品质的知识。在部分农村地区,教学模式可能还未革新,但教师应该有创新的教学思想,积极创新教学形式。比如,在校园构建“心理健康小课堂”,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学生多交流,增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时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电视节目。如《感动中国》节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观后感,让学生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的构建意识水平,继而可举办由此引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朗诵中、辩论中、写作中、实践中、思考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水平。
4以环境为支撑,增强德育教育建设
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有必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习情况打造出开放活跃的语文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情境当中获得良好的成长,并且还能够促使语文教学方法在良好的情境当中获得更新再创造,朝着学生需要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充分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出与其相互贴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当中和学习内容的主要思想产生交流互动,进而有效地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加深学生的记忆,满足其深层次成长需要。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到外国侵略者大举进入圆明园肆意妄为地破坏的行为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性地为学生播放课前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呈现,为学生展现出“火烧圆明园”的实际情况,并在学生观看的同时贴合文章内容,为学生进行详细且具体的讲解,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当中感悟并体会,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圆明园被破坏的情境,学生便会涌现出诸多愤怒之感,促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5文章朗读中渗透德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大多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都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文章,大多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而且都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情感和思想。小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汉字以及语文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情操,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经典的优美的文章进行朗读,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在学生朗读到“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趁你没注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等,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从语言中感受到秋天的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优美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而且能够充分地彰显出秋天的雨的神奇以及秋天的美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还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懂得欣赏自然界的美景,能够感知美,欣赏美。
结语
总的来说,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尽管在当前阶段,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施,但在小学阶段,它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能够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推动学生的快速成长。同时,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也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洁.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2(43):196.
[2]朱宗祥.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2012(9):4.
[3]刘敏贞.浅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