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变革——以《登鹳雀楼》教智融合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   作者:毕杰杰
[导读] 教智融合课堂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毕杰杰
        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215028
        【摘要】教智融合课堂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向智能化、科学化,这正是新时代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创举。信息技术的导入,为新型教学课堂模式的创建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信息技术支持丰富了教育资源、拓宽了师生互动方式,同学们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中增加知识积累量和应用量,从而提高自身自主学习水平,这正是教智课堂的要旨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教智融合
        融智课堂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改革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以线上分享为关键切入点,以师生为主体,通过在线资源共享、网络游戏竞赛等形式实现即时互动、即时反馈,有利于新型互动课堂模式的高效化创建。下面,笔者将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以小学语文教学篇目《登鹳雀楼》为例,简要谈谈小学语文融智课堂创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基础学习,脉络梳理
        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符合学科教学规律,教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上都要有规律性、系统性。教师在处理学生们的古诗词接触问题时,可以先在课堂上以情景导入等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传承历史、经典作品有大致的了解。再广泛动员学生们自主去阅读相关诗歌、检索相关资料,增进对诗词的了解。
        就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而言,学生们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诗歌体裁、诗歌创作背景和具体内容理解,这些具体的学习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线索,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们更加专业化、高效化的指导,让学生们更快速地掌握基本诗词知识,打好基础后,学生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广泛诗歌阅读,拓展知识积累。以《登鹳雀楼》一课为例,本诗是唐代诗人所作,年代较为久远,生词生字不少,在辨析词义的时候也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语法知识,老师就可以设置“整体感知环节”,首先播放正确、标准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同学们对文章的节奏和字词读音有个把握,并将生词读音记录下来。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布置齐读任务,让同学们自主初步进行语音“扫盲”,教师再通过课件展示正确读音,给同学们正音:大家对照屏幕上的读音和你们刚才读的,是不是完全一样呢?大家在朗读的时候首先要读准,然后要读准节奏,还要读出感情。再度播放音频,让同学们跟随朗读。这样,同学们将语音记忆和整体感知结合起来,一举两得。接着老师可以着力给同学们解决字词释义的问题,列出难词、重点词等,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进行记忆。接着,让同学们再读,并在ipad上做笔记,上自主写下诗文大意,连字成词再成句,自行组织衔接,完成对整篇诗歌的释义。
        二、游戏互动,趣味横生
        在确定基本的课堂教学线索之后,教师要对教学细节进行更多考察。在知识传播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口传面授,亲自指导,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投屏、在线互动,还可以通过剧场、实践活动,开拓教学路径;在课堂环节设置上,可以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份额,通过学习、实践环节,比如游戏,学生们对游戏有天然的亲近心理,通过简单的游戏设置让同学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智融合课堂上,首先让同学们打开自己的平板和课件,点到老师设置的游戏界面“课前小游戏——找寻古诗中的地名”,这其实就是用游戏进行一个情景导入,让同学们通过游戏找到一个学习的切入点。老师设置的主题是“古诗中的地名”,学生们通过翻页可以看到新的问题版面,比如连线题,老师给出一些具体的古诗名句,再给出一些与名句相关的地名,打乱次序让同学们进行连线。接着让同学们借助在线课堂教学平台,连好线并用电脑截图,再上传图片给老师。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限,这样同学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游戏的快感,还会感受到学习的高效和秩序性。


        三、思维拓展,奇思妙想
        好的融智教学应该建立在基础的课堂知识、规律梳理之上,辅以相关的联想与想象。语文本质上是一种心灵对话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激励学生们自由联想,让他们回归基本的、自由的认知状态,这也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位的快乐之学、高效之学。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流传千古,这类名句不仅是学生思接千骨、追述先贤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学生们提升艺术感知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渠道。这种名句往往有更多值得欣赏和回味的空间,要更好地体味、吸收其中精粹,就需要学生积极的自我思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当细读这首诗,你们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想一想,用更简洁生动的语言说出来。老师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同学们迅速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更迅速地发散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联想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图像的联想,还有已有知识的联想,相较于图像联觉等主观性更强的联想方式来说,对已有知识的联想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方法提醒我们,教师需要用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想加以反思。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白日依山尽”中“尽”的含义的时候,会给同学们给出权威字典中关于“尽”的意象解释,比如“完毕”“达到极端”“全部用出”等等,这些义项全部记忆很难,而且未必就适用于诗歌文本。教师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们根据对诗句整体情境和上下文推断“尽”在诗歌中的基本意思,然后再给出一定的问题,检测学生们对“尽”的意思的掌握情况。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但是还是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同学们通过联想和回忆,在此过程中,有所取舍,也进一步加深对其他义项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先不急于公布答案,让全班同学踊跃参与,通过电脑终端提交自己的答案,让更多同学具有参与感和能动性。
        四、朗读体会,深入品读
        诗歌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个枯燥、沉闷、无声化的过程,很多同学在上课时、阅读诗歌时、甚至背诵诗歌时都像在演“默片”,坚持不发出声响。会读,读出声,其实是语言学习最基本的一个要求,这不仅仅是因为发出声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其实是因为不同的发声方式掺杂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和对语言掌握的不同水平,发声对学生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多方面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当学生不愿“发声”,教师就可以改变“发声”要求,引导他们唱出来。因为唱歌几乎是天赋的能力,不论音准、不论音色,任何学生都演唱过歌谣、都会自然的哼唱,这其实是我们的天赋,这种天赋是我们最宝贵的特质,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发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诗歌的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多媒体设备支持下,老师可以自由播放各种优质朗读音频、视频,学生们可以通过ipad等设备自由暂停、回放,品味古诗的阅读技巧和停顿、节奏等细节。再者,教师还可以播放立体的背景音乐,比如管弦丝竹纯音乐,让学生在古雅幽静的背景音乐中产生”沉浸式“体验,同学在音乐的熏陶中放松身心,在朗读诗歌时间接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修养、提高情操。语文学习重在感知,这和音乐是相通、相辅相成的。教师还可以开展“诗与歌”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形式,甚至是歌谣的形式“唱”出文本,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阐发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
        结语
        伴随着科技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有了更多获取途径,教学设备也日益先进。这就需要教师因时而变,有更加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更灵活的教学方法。融智教学正是科技和教育融合的时代创举,更需要随着时代科技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优化。
        【参考文献】
        1、于小惠.游戏化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中影响[J].《成功:中下》,2018:135-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