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安
紫金县瓦溪镇小学 广东 河源 517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数学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学科,更应该满足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上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材案例,首先分析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之后就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趣味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小学生;数学;趣味课堂;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数学学科理解难度大,小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对于抽象的事物理解起来还有难度,对于比较抽象的事物认识还不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本就不好理解,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很抽象,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对构建趣味课堂造成一定的阻碍。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习很难提起兴趣,现在很多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中,教师会在备课的时候将所有学生需要理解的地方都准备好,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将所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地方都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学生。
二、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策略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之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实际,让学生懂得明白这一点用实际生活常识来开展教学,就有助于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之趣。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地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开展教学,深化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了解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什么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方式,提高小学生抽象性思维。比如在小学语文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在混合运算这部分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自己想一切办法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来建立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学生对于抽象难度相对较高的问题都能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切入点,从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上去理解并且能够帮助学习者去解决这些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首先,教师们就可以向我们的学生展示一张每次要在体育场上进行锻炼时所需要拍摄的图片,让我们引导他们清楚地向我们讲述他们自己所通过的观察获得的东西和资料,并且向我们详细地提问每个学生在体育场一共需要拥有多少个,学生如果这样做了能够很快地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每次都需要参加打羽毛球的人数就会拥有2×5=10人,加上每次参与跑步的3个人,一共也许就是13个。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计算3+2×5的算式,思考两个问题的差异,使得学生认识到混合运算时需要先进行乘法和加法才能算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购物问题让大家来计算混合和加减法,理解这种混合运算的顺序和加减相乘在计算顺序,理论上联系到实际还能够增强大家的应用意识。趣味性课堂的建设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地进行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在课上体验和感受到了数学的现实价值。
2.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让学生提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对学习的内容抱有足够的兴趣,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注意力、记忆力等都会高度活跃,有助于其对所学内容的充分吸收和理解。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更能结合小学生的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图文将复杂的逻辑问题条理清晰的展现出来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将思维思考的过程更加形象化的展现出来,简化了思考过程,增加了思考的全面性、逻辑性。相比于单调的数字和文字,思维导图能够结合更多更加丰富的元素,比如颜色、箭头、文字、数字、图形等等,这些元素与数学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审美要求和认知水平。
不仅如此,对于学生来说,各种色块的运用可以同时调动其各种感官,做到手、脑、眼、耳并用,集中其注意力,提升其学习效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于问题推理的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举例说明,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中,相比于将所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元素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显然更加形象。比如圆包含知识点有特性、周长、面积、π等,将这些元素的关系用各种色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根据教学进度),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由表及里的进行学习,也能让其学习更加调理清晰。
3.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构建趣味课堂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与能力为学生制造出真实的情境和体验,呈现出教学内容,让其身临其境,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对知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这种方法恰恰能弥补数学知识难度较大且抽象的问题,提升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单纯的图像、数字、文字等内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对于乏味的数学概念。而对于小学来说,这些概念的理解恰恰是重中之重的,只有将这些概念理解到位了,才能让之后的数学学习之路更加顺利。通过体验式教学方法,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学习的内容。
4.利用图形转化法增强趣味性
图形转化法是将抽象问题转换为形象的问题,能将数学的奥妙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数字和逻辑是看不见和摸不到的东西,教师在构建优质课堂的时候需要教会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换为具象的问题来解决,图形转化的方法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数字和图形之间的转换时如何进行的,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图形往往更加形象,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举例说明,在数学学习中,数和形的结合是重要的解题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兴趣。以等差数列部分内容教学为例,在解决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等差数列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不要只局限于问题表面,虽然是数列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设备,通过图形来解决数的问题,让学生扩展思路,思考数和形的联系,也能丰富课上形式。比如1+3+5+7+9+11+13+…=?,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列问题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思考可以发现,如果我们设数列的个数和与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数量相等为n,则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数与数列的和相等,这样就可以推出数列之和是。比如1+3是两个数,n=2,所以1+3=n2=22=4。在这个演示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看似无关的数列和正方形联系起来,把1+3、1+3+5、1+3+5+7等每一步的推进与小正方形数量增加的演示的更加连贯,让数列由小变大,图形联系过程都有机的整合起来。学生把思路进行了扩大,把表面上数的问题转换为了图形的问题,这种一题多解的探究和解题方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图文转换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教学推理过程更加连贯,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三、总结
总之,要想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必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新模式,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参考文献
[1]宁云峰.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21(0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