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雅
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2153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生进入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作为我们的母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为我们未来各个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可供选择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要努力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快乐情绪,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得意而忘言”的问题,教师只重视教材文本的解读,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改革后的部编本教材中更加重视这两点能力的提升。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努力建构语文课程的科学架构,实现语文的创新和改革,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学习 表达能力
一、给予空间,让学生走在阅读的路上
首先,注重国学经典课内阅读。部编本教材中大量加入国学经典和古诗词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诵读的韵律美中感悟先贤境界、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眼界。在《宿建德江》中跟随诗人孟浩然感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秋夜江景图;在《伯牙鼓琴》中感悟到知音于人而言之难得,体会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在《七律长征》中体会1935年长征即将结束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每个时代文学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一个作品都凝结着作者的人生经历或创作情怀,通过结合时代背景对他们作品的解读,能够与先贤对话,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化魅力。对于学生来说,古诗词等国学经典的学习难点在于声音拗口,难以理解文言文。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内容,随后巧妙地将国学经典阅读渗透在课本学习外的零碎时间中。早晨上课前的十几分钟,书声朗朗,沁润在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记忆当中,形成语言的韵律感。课堂中间的零碎时间进行诵读,也可以让课堂氛围生机盎然。
其次,扩展阅读丰盈课本内容。除了国学阅读,语文阅读另一大板块是现代文阅读。许多语文课文是根据原作改编或节选,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式阅读原作。学生在有基础的前提下,会对原作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草船借箭》这一章的教学,学生对于诸葛亮这个计谋的设计很感兴趣,关心这场大战的结局,老师将最终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了解了诸葛亮在自身军备不足的情况下,巧用智谋向敌人“借”箭,表现了诸葛亮此人足智多谋且有着超脱凡俗的胆识,这一点对于阅读理解而言至关重要,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语言表达、情节推动、人物性格塑造才有了合理的解释。
最后,注重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是教师和学校最大的成绩。只要学生愿意去阅读,并且保持下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人格的形成等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文的学习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听,不仅仅是听课文,课文中的本身内容学生一听就懂,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带来的节奏感和情绪的表达。一句话的含义,在不同语境和不同情感表达中有着近乎天差地别的区别。说,即能够用口头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规范、连贯有逻辑的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才是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这项能力对于学生以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许多情境下,如果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内容,让学生多表达,多积累,多运用,掌握语言工具,主动参与到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去。读,就是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的魅力。区别于上文的阅读,这种读特指教学过程的精读文章。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句式变换、修辞手法都是精读的材料,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针对性地提高阅读能力。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作者这段文字的表达有什么助益,如果换一种表达又是否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写,就是文字的输出。一方面是书写质量,即书写整齐、字体端正,这是语言学习基本的基础。见字如面,一个干净整齐的文本卷面,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只有感悟是不够的,还要积累和运用,才能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学习了那么多名家作品后,转化为自己的文本语言,依托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低年级只要能规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已经达到教学目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要更加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区别于别的学科的抽象思维,语言学习是一种具象思维。具体到要能够准确表达出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也要能够描绘出心中的蓝本,展示出学生独特的思维。教师应当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当前学习能力的练习,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阅读和语言运用形成良性循环
语文的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一张成绩,而是在语文的环境中学习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先辈的经验中体会人生哲理和处事哲学。能够在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事件、作品必然有其特殊之处和共通之处,而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对作品的鉴赏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完善和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后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阅读为输出积累语言材料,运用就是积累的外化。而这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运用初期,学生经常会感到脑袋空空,容易放弃。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原始材料积累,从而有信心进行自己的创作和表达。常言道“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套的妙不妙”,刚开始不会表达和写作是很正常的,阅读为语言运用提供了大量的范本,学生就要利用好掌握的这些知识。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运用材料,如何过渡,如何升华等,这些技巧的来源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基础,而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训练,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之后,学生有了模仿的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内化知识,这又为语言运用提供了积累,形成了良好循环。在这种良好循环的影响下,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要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对于同一篇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把握中,学生不可能理解的千篇一律。教师要注意不能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激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表达自我,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想法,能够更加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这个世界,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目标。在对小说进行赏析时,首先对小说的背景进行引入,以及对小说经常使用的技巧和手法进行讲解,随后让学生对小说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对于重点理解的部分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标注,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析。学生在阅读以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着设身处地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基于自己的认知对人物给予评价,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最终想要表达的隐层内涵。
四、总结
给予空间,让学生走在阅读的路上,同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阅读和语言运用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阅读情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促进小学语文高效教学。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其二者的培养与练习,在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深化阅读能力培养,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张沥文.基于部编教材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3):100-101.
[2]黄韵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4):31-32.
[3]曾柏玲.在读中思考,在写中升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理念[J].内蒙古教育,2019(3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