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容荣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六中学
【摘要】部编版教材将文言文植入小学语文教材,它需要老师们引导学生按照朗读的规律去创造朗读艺术,召唤着学生们用声音去激活国学经典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古为今用、兼收并蓄古今文化的基础上澡雪精神,陶钧文思,再续中华文脉,重铸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文言文;朗读停顿
语文新课程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将文言文视为教化的工具,明确的意识到了文言文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以美成人”的教育目的。大声朗读国学经典,用自己血肉之躯来读出声音出来,就是用最本能、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去感受经典,去体会经典背后的人文内涵。用高声朗读国学经典,唤起并沟通人的共同情感,强化了文艺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梳理部编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每个学段的文言文学习都有着清晰地要求:
3-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7-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去掉“审美情趣”)。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因此,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朗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朗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是朗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停顿在于人称
朗读时在人物名称、人称代词后后要稍作停顿,也就是“主/谓/宾”停顿原则。小学生对语法不能很快理解,于是只需要学生文言文朗读时,先找准人物。但要明确的是古代人物的姓名与现代有一定差异,偶尔还会用一个字替代、简称甚至是用其字、别称等来替代。因此在朗读前要找准文言文中的人物,进行停顿,通过朗读来了解情节以及理清人物关系。
例如:①《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译】车胤为人谦恭,为学勤勉不知疲倦,知识非常渊博.
②《铁杵成针》:“白/怪而问之。”
【译】李白感到奇怪便问老婆婆。
③《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二、停顿在于事
从四年级下册文言文进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一共九篇,其中七篇都是意义深刻的历史典故。例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杨氏之子》《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弈秋》《两小儿辩日》。既然是典故就要理清情节,文言文中动宾短语的停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把文言文学习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 “以美养善”“以美成人”的作用。
例如:①《囊萤夜读》:“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译】拿白布纸做的布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
②《书戴嵩画牛》:“一日/曝书画。
”
【译】有一天,在太阳下面晒书画。
③《铁杵成针》:“逢老媪方/磨铁杵”
【译】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三、停顿在于时
文言文大多以的典故为主,表示历史时间节点的词语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做表达的意思。
例如:①《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同时为了更形象生动的进行情节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无疑是锦上添花。不难发现,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颇为丰富。例如:顷刻、翌日、日暮、俄顷、少顷、瞬息、未几……朗读中,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后稍作停顿,不仅能增加朗读的效果,同时留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的空间,更好的理解文章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②《狼》:“狼亦黠矣,而顷刻/毙之。”
【译】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
【译】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
四、停顿在于地
古代汉语中单纯的方位词的用法上与现代汉语中单纯的方位词有很大的不同,它可以不附在名词或其它词的后边而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既能作主语、宾语、定语,也能充当补语,甚至作谓语和状语。
小学文言文中方位词充当主语,要在其后稍作停顿。充当宾语时,在其前稍作停顿。例如:
①《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
【译】蜀中有一位杜处士。
②《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
五、停顿在于译(意)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理解并翻译的前提则是要正确的断句,尤其是长句。例如:“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我们不同的断句形式,句子就表达不一样的意思。由此可见,停顿将改变句子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也有较为难以理解的长句。例如:
《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往往会断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显然,学生根据他们的社会经验把这一句中的“家禽”当成现带社会所指的家里养的禽类:鸡、鸭、鹅等。但是本句要表达的是:没听说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鸟。因此,正确的断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再举一个例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鼓琴》
译文: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断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断句原则: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⑵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掌握方法以课本为本,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方能抛砖引玉。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在实操中在此基础上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做到对文言文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屠鸿升《古代汉语中方位词的用法》1984
【2】李家旭《文言文断句技巧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