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252419751010XXXX
摘要: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项目中较大用量、广泛运用的一类施工材料,其具有低廉价格、使用便捷等优势。混凝土构成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年限。对于现如今的情况而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水平还存在不足。尽管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可在具体的运用中还存在缺陷,严重影响混凝土材料价值的充分发挥,制约水利水电工程的未来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应用
前言: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利民惠民的重要工程,直接影响着民生发展,我国应给予高度重视。伴随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不断拓展。如今,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方案,一般还是混凝土的浇筑。主要是因为此方式具备较强的经济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充分沉陷高效简洁的特点。通常,混凝土浇筑的顺利完成代表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大致完成,防止没有必要的时间进行浪费,还有效节约了经济成本的投入,推动施工单位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混凝土浇筑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受到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唯有采用切之可行的处理措施,才能推动浇筑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呈现混凝土材料的运用价值。
1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简述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近几年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技术水平也逐渐提升,受到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公司的工程造价方面工程师的密切关注。利用混凝土施工技术修建的建筑稳定性特别好,可以保障建筑物超长的使用年限,降低质量问题突发的几率。混凝土施工技术一般是采用混凝土来构建构筑物的大体机械结构,以便于开展后面的施工工作。决定混凝土稳定性的关键是混凝土材料的成分占比和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因此,混凝土施工技术一定要认真把控混凝土材料的成分占比和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混凝土施工技术一般是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明确混凝土材料的成分占比和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之后,去向经常合作的工厂购置原料,保证项目整体的施工质量。
就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混凝土施工技术直接决定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筑水平和品质。如果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日常运行,给我们国家的人民群众的普通生活和国民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电力环境,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固增长和提升人们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一定要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
2混凝土施工技术具备的优势
2.1具备很高的稳定性
混凝土可谓是混凝土施工技术最为基础的材料,本身是通过水泥、砂石以及一些化学添加剂,在适当的调配比例下形成的。因此,当混凝土凝结硬化以后,本身具有较强的物理稳定性,轻易不会出现变形问题。所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实际使用寿命。
2.2具备很高的经济实用性
混凝土本身的原材料相对较为丰富且价位低廉,只需要经过科学的配比便可以获得较强的结构性与耐久性。并且,混凝土施工技术本身的可塑性极强,只需要添加钢筋,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结构强度与质量,适用于水利水电绝大多数的工程施工中,可谓具备较强的经济实用性。
2.3具备很强的自然环境抵抗能力
因为混凝土结构本身就具备较好的密度,所以在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上也相对较强。尤其是面对雨水浸泡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更能够发挥出自身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发挥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抵抗能力,也有助于延长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使用年限。
3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实际应用
3.1有效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加强配合比优化是决定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混凝土的配合比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及质量指标。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施工建设要求开展实验室配合比研究工作,同时应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对实际的混凝土原材料含水率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混凝土的整体性能,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性能要求。
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科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工作:第一,科学确定混凝土材料的混合比,将混凝土的水化热控制在满足施工建设要求的合理范围内,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优势。第二,在对混凝土材料进行配比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材料的性能及实际参数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和考虑,分析不同材料的比例变化是否会对施工效果产生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环境变化、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进行试验,确保材料的性能及强度等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第三,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其他不良因素对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及强度等级产生的影响,如粗细骨料的比例如果存在问题,需要提高胶凝材料的比例。使用大粒径的砂石时,应对其含水量进行准确测量,降低配比中的含水率,提高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整体性能。
3.2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大坝施工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一项基础建设,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进行大坝修筑时,需要合理的运用混凝土技术,落实混凝土分块施工。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施工技术模式,目前主要的模式为:其一,纵缝分块技术。此项技术相对较为简单,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进行混凝土模块浇筑时工程量较大,并且需要对大坝的各方面进行实际勘察,保证大坝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其二,错缝分块技术。在运用此项技术时需要进行考虑的是竖缝错开方向以及建筑高度;其三,通仓分块技术。此项技术施工时操作较为简单,容易上手,不需要预留纵缝和铺设冷却管,但是在温度的要求上较高。接缝灌浆管路系统布置包含多种灌浆模式,其主要包含重复式、骑缝式以及盒式等,其中盒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灌浆系统,是纵缝灌浆中的一种;骑缝式可以保证浆液的流动通畅,不会堵塞管道;重复式灌浆通常在需要二次灌浆时使用。
3.3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在水闸施工中的应用
在进行水闸底板浇筑施工时,首先就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地基上铺设混凝土层,其厚度可控制在7~10cm左右,此目的主要在于保护软土,同时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基与水相接触。同时,还需要在水闸周围铺设模板,并利用木桩将模板进行固定,避免水闸底板受到压力而产生变形、破损等。此外,在进行施工时,还需要运用合理的技术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促使混凝土连续摩擦力的提升,完成浇筑并冷却后,将钢筋穿插到混凝土中,利用铅丝对钢筋进行捆绑,从而确保钢筋不会变形。
水闸闸墩施工中应用混凝土技术十分重要。水闸闸墩是较为复杂的预埋结构,其厚度较薄,并且门槽钢筋密度较大,这就间接导致混凝土施工难度提升。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要注意浇筑倾斜角度与施工缝相符,如果出现不相符的情况,那么就会使混凝土出现不同的裂缝,从而影响了闸墩的质量。因此,需要在进行浇筑时计算垂直度和闸墩厚度所产生的误差,并预后相应的空间,方便二次浇筑,这样才能保证质量,避免出现渗漏。
结论:
概而言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存在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具体使用年限。有鉴于此,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应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应用的完善性,加强所有组成部分的施工控制,制定健全的施工建设体系,唯有如此,推动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政宇.浅析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22):115-116.
[2]李妹.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运用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21):290-291.
[3]刘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5):295.
[4]李继芳.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运用之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19,1(14):67-68.
[5]司马文.试析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9,26(04):79-80.
[6]叶健.刍议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在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9(08):213.
[7]敖运波.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2):229.
[8]许正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方法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