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育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 83000
摘要:“课前三分钟”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本文将从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课前三分钟”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方法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无缝对接?
“课前三分钟”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何实现“课前三分钟”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我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做到“课前三分钟”所选取的教育内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一致或互补。
1.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筛选与课堂教学一致的课前三分钟展现内容。
如:教授二年级上册第16课《家乡新变化》这一课时,我的课前三分钟内容可以选取《西大桥的变迁》,用一组不同年代西大桥的对比图片来反映家乡建设的变化,也可以播放一段西大桥灯光秀来反映家乡变得越来越美、科技日新月异这样紧扣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一致的素材。
2.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筛选对课堂教学有效补充、更为详细拓展的课前三分钟展现内容。
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这一课时,我从《学习强国》中选取了《儿童路上的交通安全》这一视频,就路上的交通安全更为详尽全面地教授给学生,丰富了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认识到路上应注意的交通安全,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找准“课前三分钟”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前三分钟”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还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在引课时切入。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更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前三分钟”能调整学生心态,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
如:我在讲一年级上册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引入时我播放了一段平时抓取拍摄的值日生认真做值日的一段小视频《给大家做榜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诸如“值日生都要做什么?”等问题,用“课前三分钟”引出本次授课内容,同学们看到自己班的同学上了视频尤其是被拍到的同学很是惊奇,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抓住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课前三分钟”的特点,将二者紧密结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和知识综合性的特点。教材的主体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视,且新教材以不同主题的栏目为载体,结合现实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拓展、延伸和更好的体现,展现出了教材的开放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成长问题得到更好的关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前三分钟”具有教育内容广泛、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方法手段多样的特点。将二者的特点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的说就是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将“课前三分钟” 教学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完美地结合不仅能提升思政课的魅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三分钟”教育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表情包等等新媒体展示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将教材较为单一的图文展示方式转换为学生更容易注意的形式。如此不仅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关注度与积极性,进而提升了其对知识的吸收率。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主题是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我“课前三分钟”教育内容就教学生学习文明拍手歌,这样教育内容紧紧相扣,游戏形式适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又具有互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二者的特点有效结合。
四、利用好“课前三分钟” 在道德与法治课前探究指导作用。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课前的准备活动是培养孩子“乐于探究”、“敢于探究”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活动。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那么就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小口诀、小资料、小视频、微课等教给孩子们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小窍门等普及一些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孩子们的探究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展示孩子们的课前准备,为引课和学习新知做准备。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这课,如果班上的孩子没有准备充足的关于家乡的材料,课堂上仅靠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显得很单调,很被动,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倘若事先布置班上的孩子在课前搜集相关素材,可能同学们就会带来家乡的照片等,补充了许多老师没有准备到的东西,再利用 “课前三分钟”进行展示,这样的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让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也感受到课前探究和展示活动关系到整堂课活动的开展,感受到“课前三分钟”对课堂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值得提醒的是,课前探究活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发的“生成”,不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规则”先行,教师不给予指导,也不加以掌握,让孩子们开着“无轨电车”,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散乱”的答案,显得“有形”而“无神”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前三分钟”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这样才有利孩子们高效地进行活动。
总之,通过上述四种方法可以有效实现“课前三分钟”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以期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