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玉
蕉岭县人民小学,广东 梅州 5141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编选了几个紧密围绕关键语句的单元,以关键语句为依托,“理解”“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继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关键语句;解读
一、审视教材,关键语句的提出究竟意味着什么,怎么提出的
(一)关键语句的概念阐发
关键语句指的是什么样的语句呢?所谓关键,是指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或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现代汉语词典》)。文章本是表情达意的,那么关键语句也就是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中,能表达一个主要意思、一个主要观点,或者一种最紧要的情感态度的语句。也就是说,这里的关键语句是指向思想内容而言,并不是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
文章由段落构成,段落由语句构成,不同的语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例如,有些段落的某个语句直接、明确地表达这个“意思”,其他语句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将这个“意思”表达具体,前者即为关键语句的一种。比如,《小虾》中第三自然段的“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后面都是围绕“有趣”而言的。有些段落的某个语句虽未直接、明确地表达这个“意思”,却在此基础上,经过其他语句的描述、阐发而使“意思”逐渐清晰,前者亦为关键语句。比如,《小虾》中第四自然段的“我觉得该让它们在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之后写“我”采金鱼草、捡石块放缸里,以便小虾更快乐,先写愿望,后写行动,前后承接,意思才完整清楚。
(二)关键语句的功能定位
关键语句是理解一段话、一篇文章主要意思和主要情感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关键语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理解主要意思、体会思想情感才是目的,但前提是抓住关键语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交流平台》提示: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找到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有必要说明,所谓“一段话”,既可以指自然段,也可以指由多个自然段组成的语义段。在不同的文章里需要灵活理解。比如,《猫》的第一自然段“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概括了以下三个自然段“老实、贪玩又尽职”“高兴或者不高兴”以及“胆小又勇敢”等不同乃至矛盾的性格表现,而第五自然段“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不仅概括了上述内容,还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前后五个自然段其实是“一段话”。相较于状物、写景、说明或议论类文章,写人、叙事类作品更多由多个自然段构成“一段话”。至于整篇文章,则是“一段话”的范畴再度扩展而已。
二、思考教学,借助“关键语句”,究竟能做什么?怎么做
(一)依据思维强度,不同方式理解内容
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意思的阅读方法,需要了解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运用这一方法。
一般而言,依据不同思维强度,可以尝试摘录、改写和归并等方式。所谓“摘录”,就是直接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或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比如,上述《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关键语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就表明了这段话的意思。所谓“改写”,就是在关键语句的基础上,通过增删语言内容、调整言语方式等理解或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比如,《花钟》第一自然段,借助关键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就可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而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是“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就可以从关键语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得以理解。至于“归并”,则是在关键语句的基础上融合、统整其他语句的意思以理解或概括一段话的意思。比如,上述《蟋蟀的住宅》介绍蟋蟀住宅出口平坦、内部平整的特点,都是借助关键语句,综合其他语句中的意思得出的。以上三种不同方式,都是借助关键语句得以施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彼此的差异,以便明确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运用方式。尤其是第三种,在理解或概括语义段、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更是被频繁运用。毕竟,关键语句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
(二)展示思维过程,全程体验理解内容
诚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交流平台》所述,关键语句一般在一段话的开头,也有可能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究竟哪一句才是关键语句,还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确定的。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句意、辨析关系并提取关键语句,然后分析、综合并表达一段话的意思,从而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掌握阅读方法。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提示:“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第一步,逐句解读,理解句意。四句话分别表达鸟的天下、鸟多、鸟蛋多和鸟粪多的意思。第二步,辨析比较,厘清关系。四句话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不难发现,第一句是概述,后三句则是具体描述,也就是说,后三句话的意思补充说明了第一句的意思,或者第一句的意思通过后三句的描述更加具体了。第三步,确定关键,理解段意。讨论文中提示,说说这段话的意思。第四步,回顾梳理,小结方法,即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所谓“过程”,除了上述微观的学习过程之外,还有宏观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借助关键语句,从理解、概括一段话,不断递升至理解一个语义段、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从而实现方法的递进和能力的提升。
(三)掌握思维方法,逐步实践理解内容
学习任何阅读方法,最终是为实现学生自主阅读。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同样,在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概括一段话意思”这一阅读思维方法时,学生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运用。首先,要落实思维方法的迁移运用。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四自然段哪一句是关键语句,这一段又表达了什么意思?运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方法尝试思考并讨论。总共四句话,第一句不仅说明鱼多(成群结队),而且“好看”,第二句描述了不同的鱼奇特的样貌和姿态,最后两句都是说明鱼多。也就是说,后面三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本段的意思就可直接摘录第一句来表达。第二自然段也可作尝试,本段三句话,综合而言,后两句就是围绕第一句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展开,第一句后半句写颜色多,第二句写色彩交错,第三句写颜色不同的原因。那么立足第一个关键语句,就可摘录“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并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方式,可以迁移至其他相似段落的自主学习。按照统编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得法”,在略读课文及其他部分中引导学生“用法”。其次,要落实摘录、改写和归并等不同方式的学习和运用。这三者不仅有所差异,也是逐次发展的,并不是只要确定了关键语句,就可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更多的阅读实践还需要经历更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综上所述,统编教科书中关键语句的提出,为理解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的意思提供了有效的着力点;同时,不断提升的学习要求也为教学指明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悉心考量,切实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