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燕飞
南阳市镇平县王岗乡马岗小学
摘要:学生课堂作业及检测的策略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问题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的、好的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学生独立自主设计课堂作业及检测题)。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作业,从而把“被动练习”变为“主动探索”。在学生的自主设计作业及检测题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最大限度得到发展和提升。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自主设计课堂作业及检测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最好的途径。
关键词:思维多元化发展,想象力、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
一、中小学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的重要性
1、学生课堂作业及检测的策略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对学生灵活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作业及检测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能有效使用它,学生会在作业中获得的知识、技巧、能力。思维也会在作业及检测中发展提高。同时, 学生的情感、习惯也可以在设计精心的作业及检测过程中得到培养, 有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形成。
2、通过对五所学校、五个年级、四个学科课堂实验研究,充分验证了这一切。
(1、)三率和平均上升32.4,可以看出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运用对课堂效率的影响非常大。
(2、)对优秀率的影响最大,达到18.4.
二、 中小学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的效率及主要原则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试卷课堂检测法是最高效的传统课堂检测策略。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检测中应用下列原则,一定会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1、传统设计课堂作业及检测要体现有效性、精准性。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课堂检测的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课堂检测的知识点,检测学生是否对概念定理理解,并学以致用。因此在检测内容展现“旧知检测”、“迁移检测”、“提升检测”等不同层次是很必要的。具体如下:
(1)、新授课的课堂检测强调对新知识的“认识、巩固。
讲解新知识之后要安排巩固练习,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新授课的课堂检测要体现出对学生新知识的“认识、巩固、加深和发展”。
(2)、练习课的课堂检测要体现形式多样性、针对性。
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设计练习。常见的检测型练习形式有:巩固型检测练习、变式型检测练习和综合型检测练习。
(3)、复习课的课堂检测要体现有巩固型、归纳型、延伸型、发散型等。
复习课并不是把所讲述的内容简单地重复、再现,它不同于新授课和练习课,因而在课堂检测上,要服从复习课的“查漏(缺漏知识)、系统、加深、提高”的特点。常见的练习形式有巩固型检测练习、归纳型检测练习、延伸型检测练习、发散型检测练习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2、课堂作业及检测要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
课堂检测练习题应该是体现学习生活。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事例中,感受到学习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作业及检测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有挑战性习题时,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提升主动探究的能力。
4、课堂作业及检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学习程度的参差不齐。体现层次性。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检测方法考虑不够全面,不能照顾全体的学生,有时也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习程度的参差不齐,从而导致课堂检测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5、课堂作业及检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作业及检测内容应该尽可能的展现开放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到的见解能够表现出来。
6、科学设计,循序渐进。
课堂检测作业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要当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必须做到有序。就一课时的课堂作业来说,一般应按照“例题基础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的顺序排列。
7、难易适中,切合目标。
课堂检测作业的设计要把握好度,要符合课时目标的要求,不能人为地提高或降低要求。
8、课堂检测作业的设计在数量上要合适,不宜过多,因时制宜,张弛有度。多了影响课堂作业效率,少了又达不到检测的目的。
三、传统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与新的课堂检测策略的恰当融合。
1、经过研讨发现:传统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老师统一出的题,层次性不强,程度好的学生得不到提高,程度差的学生也没有挑战体验。传统的、常用的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偏重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因此,无论作业及检测形式和内容如何变换,都摆脱不了老师的主导和掌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很难表现出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展现出来。这与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相去甚远。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得不到全面的提升。
2、新的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法”。
洋思、杜郎口、三疑三探等教学模式都在应用这种新的课堂检测方法。该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真正使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要让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独到的见解表现出来。让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完全展现出来。
但是,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它操作难度较大,很有挑战性。特别在教学中较少应用。具体原因为:①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准确表述关系,有效设计问题。②学生提问的问题偏离课堂,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抓不住重点,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3、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使传统课堂作业及检测策略与新的课堂检测策略的恰当、完美的融合,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效率。经过充分研讨、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抓好下面几点,就可以实现上述目的。
(1)、、我们全体师生都应对自主设计的作业提高认识,清醒的感悟到:通过精心设计与运用,使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利用各种资源,从中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里,更能培养他们的信息收集和组织能力。同时更要求我们老师要精心备课,克服抵触心理、疲惫心里,用心去了解学生,在课堂作业设计上要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去对待,让他们一次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去掉他们的畏惧、胆怯心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2)、教师把握好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教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系与考点相关的所有内容。
(3)、教师应该站在有效教学的高度,体现主体性原则。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自主设计课堂作业,从而把“被动练习”变为“主动探索”。大力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堂作业,让他们实际出发,而我们也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去看待自主设计出的层次性作业,在一次次的自主设计过程中,让他们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让学生思考感受知识,亲自进行学习实践和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检测活动的主人、合作者。在充分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针对性的给与引导。
(4.)、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指的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去鼓励学生在独立自主设计课堂作业及检测题的学习活动阶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整个活动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潜能。
(5)、体现因材施教、差异性原则、分层次原则。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和设计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把新、旧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教师设计难点、易混淆点,优等生设计重点,中等生设计容易的考点,学困生完成上面的问题。
[2]、优等生设计难点、易混淆点,中等生设计重点的考点,学困生设计的容易的考点。
[3]、优等生设计难点、易混淆点,中等生设计重点的、容易的考点。,学困生完成教师设计作业或检测题。
参考文献:
[1]唐晶琼.当堂完成课堂作业,有效提高作业效率[J].科学咨询.2015(29):171-171
[2]董海红.课堂检测对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性之浅见[J].学苑教育.2017(8):63-63
[3]李良财.小测试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必要途径[J].南北桥.2019(5):165-165
[4]马小菊.漫谈小学数学课堂检测的策略[J].神州.2017(17):129-129
[5]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语文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