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泽荣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东关小学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四大内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课堂上该设计怎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怎样才能彰显“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最富有特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呢?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一直以来研究的问题。
“小小设计师”是小学数学二年就下册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应用活动课,结合本节内容,我本着“课外与课内相依托”“实践与应用相融会”的思想,按照“选择收集---欣赏分析---应用设计----创新发展”思路,借助“汇报展示、小组交流、动手实践、成果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徽标设计中的“对称与不对称”的特征,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达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创新和审美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目的。
【课堂写真】
活动一:收集汇报,创设“说徽标-----你知道多少”的交流活动,“收”“放”间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滋长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我布置了网上查找“徽标”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徽标”,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的“徽标”有哪些?你对自己喜欢的“徽标”有哪些了解?
我的话音刚落下,就看到学生亟不可待举起小手,忍不住嚷嚷着“我”“我来”…要展示自己调查收集的徽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小组选派优秀者在全班汇报。小组交流中,我看到孩子们不仅相互欣赏下载的徽标图片,有的孩子还将下载的图片按照原来的颜色自己用彩笔涂了色,彼此之间介绍着各自徽标设计的特点......经过一番交流评比,每组推选出一名选手上台展示。
生1: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一边说一边指着图案)中间是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站起来了!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一环节,我有意将学生思维引入对“图形与运动”的探究,意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生:我发现五角星、天安门、齿轮是轴对称图形。
师:不错。能发现利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对称”。
生:我发现它整个图案都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随后学生介绍的“香港区徽”不再局限于图意的说辞,谈到了图形运动中的“旋转”数学知识,我又转变问题:你怎么知道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的?
生1:图案的边上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字。
生2:还有“英文”。
师: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一看就知道是哪里
师:也就是突出了主题。
我追问:这幅图案,它融合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数学、语文、英语
生:还有美术
【在我的问题诱导下,学生慢慢学会了观察、思考图案设计的特点。后面的展示汇报学生观察的更认真,谈到的领域更全面,学生观察的眼界也越发广泛。】
当一名学生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时,我就问:看到这样的图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美
问:美在哪里?能说的详细点吗?
生:有蓝天,鲜花
生:在蓝天下奔跑、跳舞
生:颜色明朗,看着很舒服(同学们点头附和)
【老师有目的的创设问题,逐渐由直观观察上升到情感体验,学生慢慢体会“静”与“动”的美,欣赏与审美已然产生。
】
活动二:创作作品,开展“设计徽标-------小小设计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在“设计”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汇报完收集的“徽标”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课本选自的学生作品,问:你知道这位小朋友设计的是什么徽标吗?
生1:艺术节
生2:六一儿童节
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1:图案中间写的有“艺术节”字
生2:五色圆形拼成了“六”,下面的月牙是“一”。
看来学生对设计徽标时要如何突出主题,有了一定的认知。
于是我问:你能设计一个徽标吗?
在学生摩拳擦掌大声回答:“能”后,我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独立设计徽标的时间。15分钟后,我让学生小组内围绕课本62页“想一想”内容交流作品,评选出小组优秀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觉得设计徽标需要注意哪些?
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根据学生意见引导他们归纳总结板书出:“突出主题”“体现独有的特点”“运用对称图形”。
活动三:“自我评价------回顾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审视个人行为,积累活动经验,获得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
师:请同学们对照课本62页“自我评价”表中内容,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随后我抽查了个别学生的评价情况,并让小组同学进行了评议,总体来说,学生基本都能诚恳地评价自己的作品与行为,看得出学生们都想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示自己。
【案例分析】
“数学好玩”部分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做好以下几点,我们的课堂会更为生动,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会有较大提升。
1. 上好“数学好玩”,作为教师也要做好调查分析,灵活调控,尽量给每个学生自我展示机会。
课前我对学生收集“徽标”做了一些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一个人就收集了许多“徽标”,课堂逐个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采取“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徽标”在课堂展示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择选”实则也是经历了“审美”,促进了学生审美意识。从课堂实况看,自己的课前调查为更多学生赢得了交流机会,基本达到了“人人参与活动”目的。
2. 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活”用教材,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
在设计“活动二”时,原本打算出示课本中的“海报”,让学生的设计学会凸显主题,但总觉得有些束缚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于是我觉得放手让学生想到什么有哪一方面的灵感就设计下来,我个人认为“创新来源于灵感”,为了“创新”,我放开了“海报”,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从学生展示的作品里,我还是发现了学生闪现的“创新”灵感之光。
3. 教师扮演好引导者、主持者角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三个活动中,我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让他们自己交流、展示、讲解,但脱离“导”的活动就会显得“乱”而“无章”,于是我会抓住时机给出几个关键的问题,诱导学生掌握观察、思考、总结的方法,在“收”“放”中让学生慢慢掌握“设计”的几大要素,逐步由一名观察者、欣赏者成长为一名实践应用者。
4. 做好活动的反思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不足,就会在下一次的活动中避免。
因此“自我评价”它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活动经验,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
虽然本节课自己依托教材,创设活动,实现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关注了学生主体探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但在“开放性”与“探究性”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从学生设计的作品上看效仿较多,真正跳出思维局限性,独具匠心的作品不多,有待于今后的不断努力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