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传姝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九中学
【摘要】 核心素养理念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核心体现;是正确数学观形成的前提;是开展数学实践的基础。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导下,教育实践将原本注重知识灌输的课堂转变为注重思维和能力提升的教学实验。
【关键字】数学核心素养理念 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实践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创立生活情境,形成数学视角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数学视角,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与世界,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一步。教师要结合实际,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视角。
(二)引导探索归纳,培养数学思维
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数学拥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每个知识体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数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几何与运算。在掌握数学的过程中,要懂得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既要宏观掌握,又要微观思考,形成数学思维。只有将数学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在看待问题时更加有逻辑性,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也更加透彻。
(三)掌握数学表达,培养分析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关于数学的综合性的能力,它不仅涉及数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分析素养是建立在用数学眼光认识问题,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的基础上的,如何将所学知识和养成的数学思维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其应用本质是为了改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法实践中的欠缺,以保障初中生能够完成感性思维模式到理性思维模式的转变,不再认为数学是难懂应排斥的科目。在数学核心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引导
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数学知识获取和文化取向的结合。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因而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就要从教学设计这一源头抓起。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称为备课,教师会通过预先熟悉教材的内容,将自己上课内容都提前确定好,很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把基础知识和章节重难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完全忽略了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学科价值取向是教学实践的精髓和目标,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此作为主要依据,也可以说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成长方向。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知识获取,另一点就是文化取向。绝大多数教学都完成了知识获取这一部分,将课堂教学打造成一个以提高知识水平、应试技巧为目的的场所,而疏忽了文化取向。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时刻关注数学学科的文化取向。数学的文化取向是指:在数学知识接收的前提下,更多地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不为考试的形式所累,充分体验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知识获取和文化取向两方面,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目的。例如,在《统计调查》这一章节的学习中,由于教师对数学目录中每一项目的考试占比都极其清楚,所以通常情况下都会忽略这一章节的数学核心素养,都是以其必考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总方向,大多数情况会简略地介绍一下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方法,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就能结束课程教学。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是典型的侧重知识获取,无法体现其中的数学素养。
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设计,在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让学生统计近五年来的家庭年收人,并绘制成表,根据表画出折线图,再寻求合适的函数模型来表达图像,根据函数预计今年家庭年收人;教师在课堂上再对学生探究成果进行点评与分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可以通过开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的表格,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主要数据的提取形式、总结问题出现的现象。这种涉及实践类的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践行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中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引导
利用课堂导人引导学生领略数学智慧之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课堂导人,一般都是直奔主题,但是由于初中生刚从小学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而且正处于青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这种形式不但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喜欢某件事物的前提就是发现其美好之处,并对之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数学学习也是一样。热爱数学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发现数学的美,爱上数学也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热爱数学的唯一途径就是认识到“真、善、美”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渐渐产生兴趣,将原先枯燥的数字和冗长的公式都变成实用的工具,这样数学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最佳阶段就是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一下小故事或是生活实例,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内容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智慧之美。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课时,可以讲解“孙子巧解鸡兔同笼”的故事来诱导学生: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孙子的解法是假设每只鸡都是独脚鸡、每只兔都是双脚兔,那么此时笼子里的鸡头与脚之比为1:1,兔子头与脚之比为1:2,所以剩下的脚的数量减去头的数量就是兔子的数量。再进一步,我们用算式表达其中逻辑、所有动物去掉一半的脚就是,假设有x只兔子,即有2x+(35-x)x=47,调整得35+x=47,解得x=12。教师还可以再深化,让学生思考假设所有动物都去掉两只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导,一方面能够完成导人目标,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逻辑化、多元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领略数学的智慧之美,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长足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拓展思维方面的引导
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点的获取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数学思维是数学的灵魂,缺少了数学思维的知识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单纯的获取过程注定是枯燥乏味的。根据以知识获取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教学以考试成绩为根本目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对数学学科的排斥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数学思维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让生硬死板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课堂教学才能随之变得生动有活力。只有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才能被突显出来,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思维的培养很难,其实不然。数学思维是通过数学具体项目的学习,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会准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运用数学概念辩证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一课时,课后有一个拓展问题:分别用一段长为的线段围成矩形与圆形,哪个面积更大?教师列出二次函数,矩形一条边长为a,则矩形面积而圆形半径,,圆形面积,不难看出周长确定圆形的面积是固定的,再结合图像,找到矩形面积最大时的值(当时矩形面积最大),进行比较,即可解决问题。通过该课的讲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予以分析、解决,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四)在学习效益评价上拓展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
将核心素养的考核作为教学评价之一。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都是以考试为主,这也是现在多数以知识获取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因。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应该将其作为教学评价项目之一。教材内容考核成果并不能够代表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其中加入数学思维和文化取向可以让师生重视数学素养的获取。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时可以加人一些与实际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考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习态度和数学思维的考验。
例如,在“函数”章节的测试中,可以将“植物生长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作为最后考题,让学生培养一株植物,并每天记录温度变化和生长高度,在大量数据的支持下计算出函数关系。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考题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素养的有效用途,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的观念思想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贯穿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有益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生涯学习。教师应该将价值导向加人教学设计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智慧之美,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