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於义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 572600
摘 要:抒情散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审美意识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自新课改以来,我国教学事业迎来了更高的挑战,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显露出或多或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体教学实效的提升。在此情形下,寻找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完善刻不容缓。以下就围绕上述课题展开探究,希望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抒情散文;语文素养
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其中涉及到不少优秀抒情散文,这些内容大多来源于名人名作,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确切指出了语文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即“全面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就抒情散文来说,它具有文质优美的特点,能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助力。一方面,抒情散文内容真实、情感细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文学素养、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抒情散文语言简净、自然,有利于学生语言积累及语感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对于抒情散文问题的搜寻以及解决方法的提出就显得更加重要且必要了。那么,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解决呢?具体如下。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将散文教学视为死记硬背的知识体系,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了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喜爱程度,散文知识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点毋庸置疑。然而,将教学局限在知识灌输上,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即“知识”与“学生”错位,散文教学停留在表面,不再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会限制于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宽,审美感官逐步退化,鉴赏能力停滞不前[1]。如:就抒情散文语言鉴赏来说,它是一个对内容、语言进行理解、品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人文思想,又有审美体验,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却是以这样的方式实施教学,即“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在此环境下,学生的第一反应并非体会美,而是思考如何套入该模式,显然,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二)学生对抒情散文的兴趣不高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通过抒情散文的阅读,能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并且从中学习一些创作的思路和技巧,促进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对于散文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经验、阅历也不足,而抒情散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是作者情感经历的文字外化,学生很难获得具体、深刻的感受,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获得深层次的体悟。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认为散文学习难度过大,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渐渐丧失对散文学习的兴趣,以应付的态度参与到散文学习中。在此情形下,学生的散文学习成效自然是不理想的[2]。除此以外,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乏味,使得语文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在散文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进而对抒情散文的兴趣不高。以上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抒情散文教学的成效。
二、改善人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抒情散文语言品析
“文学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观点。抒情散文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对于抒情散文的学习、鉴赏,需要转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将文本语言作为着手点,由此感受作者的风格及其作品内涵。具体来说,不论是哪类作品,作者通常都会对语言进行细细推敲,通过精准的字词来表达个人真情实感。而当作品呈现在眼前时,学生就有必要认真鉴赏词汇、语言,体会作品的内涵,对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大致的把握[3]。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的时候,文中第三段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针对“闹”这个字,不仅给读者一种蜜蜂数量繁多之感,还将蜜蜂拟人化,将其比作成喜欢吵闹的孩子,你追我赶,场面十分热闹,不一会儿,百花齐放、热闹非凡的春景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除了字以外,还要对语言生动之处进行细细揣摩,在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第三段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对桃花、杏花以及梨花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描摹了一幅百花争艳、怒放的景色,字里行间都传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语言品析以外,积累存储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抒情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其重视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优美字词、语句的积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学生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如“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选择最喜欢的进行摘抄”、“寻找你认为最精妙的桥段,用心感悟并且进行积累”等,让学生进行搜集、摘录。因为只有长时间坚持阅读、积累,了解更多鲜活的语言现象,才能够由最初的量变逐步转变为质变,进而深入人心,经久不忘。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此时,不必教师督促、约束,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对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抒情散文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关注,由此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真正融入语文课堂。当学生学习到感兴趣的内容时,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更加深刻,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调动个人的情感经历,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领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呢?实际上,信息技术是一个不错的“武器”。信息技术集音频、图像为一体,可以将抽象的事物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与生硬的文字相比,图文并茂的画面能够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自主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体会散文意境[4]。例如:在教学《地下森林断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对本篇课文的题目——“地下森林断想”十分感兴趣,对此教师把握这一兴趣点,抛出引导性的疑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森林吗?”当学生发言完毕后,继续引导:“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地下森林呢?在黑龙江宁安境内的一处山林,由于火山喷发,形成了若干个不规则的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它变成了壮观的地下森林,现在我们就来探索地下森林的奥妙吧!”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前提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果不其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散文学习的状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抒情散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明确教学问题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抒情散文教学方式、方法,探寻一条更加适合学生的抒情散文学习路径,真正实现高质量抒情散文课堂的构建。如此一来,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季玉红. 初中语文课本中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探讨[J]. 考试周刊, 2020, 000(049):23-24.
[2]再依努尔.克尤木.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J]. 新作文:教研, 2018, 000(005):17-17.
[3]陈薇. 低吟话景 思辨谈情——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谈初中语文写景散文教学[J]. 中学教学参考, 2018, 000(031):24-25.
[4]翟蕾艳. 赏美景·悟真情·品语言——谈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J]. 课外语文, 2018, 000(011):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