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育人,以文化人——刍议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7期   作者:罗尔布
[导读]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罗尔布
        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藏文中学  624400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了当前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如何将德育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当前主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本文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性。
        关键词:教育;语文教学;德育;实践途径
        国民的综合素质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我国才能迈向下一步的辉煌。初中是学生学习基础文化理论知识、养成良好品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所以老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构成了素质教育的基层部分,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以下意义: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让学生懂得关爱同学、关爱家人、关爱社会,并且促使学生以思考、创新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社会生活。②培养学生诚实、谦逊、守信、务实、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认真观察实际生活,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在初中阶段都以应试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尤其是语文这样的主要学科,部分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更喜欢以考试常见的题型和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却没有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导致德育教育理念无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形式老旧、内容单一
        德育教育主要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等多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的增加了很多全新的内容,对固有知识的释义也有所不同。但是部分老师在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时,由于德育教育方式老旧、德育教育内容单一,比如单以“爱国、爱护公物、认真学习”等方面作为德育教育内容,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完善课堂提问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课堂问答环节可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提问,既可以让学生经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上,又可以让学生不断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基于此,老师可以对课堂提问环节进行创新,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这一篇课文时,首先,老师让学生阅读全文,对整篇课文产生大致的理解,并自主解决课文中的陌生字词(查字典、问老师等形式)。然后,老师针对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①通过阅读整篇课文,同学们可以得出本文的主旨吗?②仔细阅读第三段,母亲是如何对待儿子的,这一段主要运用了那种写作方式?③作者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④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母爱都是什么吗?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孝”产生深刻的理解,以及激发学生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在目前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德育教育更好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比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篇课文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白求恩医师和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战争年代,通过强烈的画面对比,让学生全面了解白求恩对我国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然后,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从毛主席对白求恩的评价中全面了解白求恩,全面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技术、对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奉献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初中学习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实用效果较好的学习方式,通过构建小组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注重学习知识的意愿,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在讲解课文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组别,在小组内进行丰富的讨论和拓展性的思考。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课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②通过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文章突出了什么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的那种情感。③请同学们结合现实,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忧患”,又有那些“安乐”?最后,老师再结合学生的讨论解决,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只有拼搏奋斗才能得以生存发展,而团图享受只会使人逐渐灭亡。”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为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卧薪尝胆、努力奋斗。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要积极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福裕.以语育人,以文化人 ——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践路径[J].考试周刊,2019,(53):82-83.
        [2]陈如仓.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0,6(2):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