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岑溪市委党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 5432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经济也有了稳步提高,很多农民也享受到各种政策红利,可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问题,难以走出困境。本文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发挥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出困境展开论述。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组织建设;困境出路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找略,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随着农村“税费时代”的结束,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出新变化,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大部分农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长久以来的“乡政村治”格局形塑出农村中各种张力关系与治理困境。有效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是新时代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村基层治理占突出地位,在促进战略目标达成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农村基层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为新农村发展建设注入了活力,也因为这一战略的推动,使得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想要迅速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工作,建成美丽乡村,就必须把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打造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进而为乡村振兴与乡村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关键力量。第二,农村基层治理有助于巩固基层政权,强化党和国家威信力。在国家全面发展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水平也不断提升。这不仅推动了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还让他们更加重视保护自身权利。通过优化农村基层治理,可以让广大农民拥有一个表达自身需求,维护个人利益的渠道,基层政府能够在农民群众中建立更强的公信力,并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在联系
1.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落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构建农村治理新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农村“活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基层发挥着核心和关键性作用。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下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以基层乡政府为主体形构起来的制度,治理水平的低下会导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生动力不足。因而,提升农村的基层治理水平,是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和基础。
2.乡村振兴战略倒逼农村基层治理优化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皆在着力解决困扰农村的根本性问题。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能够集结各方力量,融汇各方资源,召集农民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来。“乡政村治”是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模式,在带来广泛好处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问题。在实践中,乡村战略的实施要依靠一个百姓靠得住的基层政府,而不是一个“无为”“低效”“利己”的政府,基层治理体系的突出问题必然导致战略实施过程矛盾重重。逐一打破治理过程中的困境,厘清乡村治理中多方关系,统筹好乡村利益,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良好实行的必要条件。因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倒逼我国农村基层治理转型升级,使得基层真正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
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取得的成绩
1.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不断融合
落实乡村治理,要坚持“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创新并坚持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例如,利用“照片墙”,将大家评选出的“好儿媳”“好婆婆”“好家庭”等照片张贴出来,起到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的效果。再如村庄自己制定村规民约,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将中央乡村治理的精神和村文化、村优良传统结合在一起,老少皆会背,潜移默化影响村民思想和行为。
2.以村民为主体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乡村的治理要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到村集体事务的管理监督中。其中最具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特色的就是乡贤参事会。乡贤参事会是一种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利用乡贤在乡村的影响力、号召力、引领力,开展乡村治理,对基层民主协商作用的发挥是个有益的补充,同时也起到上下联系的“桥梁”作用。另外,很多乡村还设有“红白理事会”,统一标准办理婚丧嫁娶,既移风易俗,又减轻经济负担。
3.基层治理方式不断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基层乡村,三者的统一主要体现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了更好地保障基层群众对于村庄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很多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真正落实村民的各项自治权利。一是利用微信新手段,创建公众号和APP,村民及时知道村里发生的大事要事,及时监督党员和两委干部,充分发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不断重视和规范村民夜校,将党的理论知识、新的形势政策和中央全会精神传达给村民,让他们提高自治能力。三是创建“街长负责制”,村里每条街道都推选一名“街长”,街长负责上传下达,汇总意见;大家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争当文明户。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
1.治理方式单一化现象严重
在传统的农村基层治理和管理工作中,治理方式的单一性表现在治理工作落实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治理和管理方式都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具体的执行落实中,一般按以下流程开展工作。直接下达行政命令,并通过举行会议的方式传达上级指示。在具体落实的方式上,通常也会采取行政监督,规范执行的方式强制执行相应的政策要求,这种方式的单一性在于,在具体治理中,没有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制约因素实施治理,这不仅会影响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不利于基层工作开展中的突破和创新。从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分析,农村基层地区的治理方式忽略了利用经济调节因素实施治理、利用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方式实施治理等。
2.治理工作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
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方面和层级结构方面的因素,基层工作者在一些理念和要求的传达和接收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种滞后性使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在实施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都是依托传统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体系,在这种思想体系和工作思路的长期影响下,基层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在治理工作开展的整体思路和理念上存在偏差和滞后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基层工作者在开展治理工作时仍然延续具有一定地域性色彩的家长制治理方式,比较倾向于利用权威的力量实施治理和管理工作,对社会治理层面的内容不仅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具体的实践中也缺乏科学的方法。
3.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仍需提升
广大基层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脱贫存在模糊观念和认识偏向。表现为:在涉及关系村民重大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会迟迟不肯让步,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淡化了社会责任。同时,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涉及拆迁、征地补偿方面,往往不会按照法律规定配合政府工作,常常有违法行为发生。并且,基层群众缺乏对基层组织领导成员的有效监督。因此,如何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激发其投身农村治理的积极性是顺利推进农村基层治理进程、提高治理成效的重要一环。
4.各地方基层治理发展不均衡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乡村基层治理进程中①。造成乡村治理发展不均衡的原因诸多,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是自身发展可利用条件不均衡。有些乡村红色资源丰富、有些乡村是精准脱贫示范村有政策和资金扶持、有些乡村地理位置好……这些乡村把握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热情也高涨了。反之村集体经济上不去,村民没有干劲,对参与村庄治理的兴趣不大。二是所在乡镇经济支持力度不均衡。有些乡镇经济实力强,给予的扶持力度就大。在强大的经济支持下,乡村治理普遍层次高、发展好,村干部思路活,干劲足。但目前我国很大比例的乡镇经济规模不大,对于乡村治理的投入力度也受限。三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乡村治理就好;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治理水平就低。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方法
1.坚持党领导构建服务型基层组织
中国共产党具备强大的领导力,强调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所以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要真正做好农村基层治理工作,必须坚持我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实施,要确保党全面领导对于基层治理的有效覆盖,为治理工作获取实效提供保障。农村基层治理,首先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每个基层工作人员都能够依法依规参与到基层治理当中。面向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在农村地区打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化解群众当中的矛盾,真正给群众办实事。在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对农村基层治理的领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真正将乡镇政府打造成为服务型政府,提高农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促使他们主动投身于家乡建设,为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完善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机制
公共物品和服务在农村供给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因此,国家应当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开展地区对口帮扶。此外,整合多元主体进行协同治理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应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合作社的作用,明确各主体治理范围和边界,强化村庄中各村民组织的作用,着力解决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效率低下、分布不平衡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适当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水平,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工作,合理安排学校选址问题,解决学生上学路程长、耗时多的难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校车接送;在医疗方面,完善乡村医疗体制建设,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完善相关医疗设施建设;在文化方面,加强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培育本土化人才,引进优质劳动力
由于农村劳动力比较少,而人是一切问题的中心问题。劳动力的缺乏只能通过“内生”“外引”两种路径有效解决,由此,便需要为乡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实现“产业兴村”,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挖掘农村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合理提高工资待遇,这是引进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彻底整治环境污染问题,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农村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主干公路,以此为依托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保障水、电、网络供应,为村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四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大学生下乡,鼓励本地人返乡创业,引进技术人员,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的发展之所以受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前已有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无法让农民享受到真正的便利。所以要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农村基层治理的道路,就必须把积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要做好道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基础设施。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点在农村发展和治理工作中体现的是非常明显,通过道路建设,促进村村通发展,为农民提供一条致富道路,开拓农产品销售的范围和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另外水利设施建设可以真正做到水利兴农和惠农,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为农产品种植和生产提供更大的便利和硬件条件上的保障,促进农民增产。
5.培养、规范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提升基层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组织在凝聚各方力量,提升问题解决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目前来说,社会组织的工作力量很难下沉到农村基层,在农村基层发展较为缓慢,而且不少社会组织因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为此,政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以保障民生为主题,培养一批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严格规范社会组织的执行制度。济南市章丘区黄河镇在上级政策的支持和党委的领导下,吸纳社会公益力量,在农村成立了“爱心之家”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成员以农村中的贫困户为主体,通过“贫贫互助”的模式,在孤寡老人的生活护理、农村环卫等民生方面为贫困户群体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不仅有效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也分担了政府一部分的民生工作负担,实现了双赢。2018年9月,这种“贫贫互助”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入选人民日报“大国攻坚,决胜2020”扶贫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
结束语:伴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持续深入,习总书记提出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幸福家园。在当下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必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认清农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娟,郑春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01):157-161.
[2]李宽.农村社会治理的形势转变及未来趋向[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9(04):41-42.
[3]周欣然.农村社区化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5):156-157.
[4]王巍.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9(01):31-33.
[5]佚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69-77
[6]徐强.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