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问题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潘海潮
[导读] 小学生本身辨识能力具有局限性

        潘海潮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小学生本身辨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积极引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小学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彻底扭转传统教学模式下唯考试成绩论的教学误区。实现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问题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式比较盲目。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式比较盲目,在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情感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教师也有可能忽略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能力,为了完成情感教育的任务,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的情感教育工作安排不合理,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不够关注,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较差,因此,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应确定合理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与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2)情感教育过程缺乏趣味性。教师开展的情感教育过程缺乏趣味性,也没有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方法,难以在情感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充分融入,缺乏趣味性的情感教育过程与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最终的情感教育质量,使学生对情感教育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无法在情感教育的活动中灵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应用。
        2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关注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多鼓励、表扬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情感教育学习兴趣。第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极易产生恐惧心理,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第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小学语文教师过于关注教材内容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感受的重视,而情感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认知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状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赏析文章、应对考试、增加阅读量等,更要结合学科性质与特点让学生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不仅要对日常教学进行钻研,更要在正常上课环境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感知生活的道理、学习的乐趣、友情的重要与奋进的真谛,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3.1提高情感素养,高效开展课堂教学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对学生情感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备积极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断学习情感素养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影响学生。这样,学生的情感修养才能变得积极、乐观。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情感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不断受到感染,自己的情感素养就会慢慢提升。


        3.2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无数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和情感美文,许多课文都具有情感教育价值和意义,这也为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去发掘文本、素材中的情感,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结合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要重点分析,作者为何喜欢桂花和桂花雨,如何展现家乡的美好。而关于桂花的好,结合课文,还要从桂花的香、美丽和用处说起。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精读品析课文,找出文中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并让学生在句子旁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谈一下对母亲所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原因。最后,由教师从乡愁、乡情的角度,解析文本写作主题“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并结合“童年”这个话题开展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难忘桂花雨,是因为桂花雨是他幸福童年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样吃透教材精神,抓住有趣的点来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3创设情境,发掘学生情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感情的认知较为单一,而且学生在文章学习的过程中,其价值观、个人思维容易受到文章本身情感倾向的影响,自身的情感态度很容易随着文章的情感发生变化,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不强。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丰富的真实场景中,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深入了解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以此来丰富自己情感认知的层次性。以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可以上台当导游,以导游的形式向其他学生讲述圆明园的建成以及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音乐背景和图片材料,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一边滑动图片,一边配合进行讲解,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场景中。在详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也会对《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被毁灭的那一刻的痛心,同时对我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完圆明园相关的历史和知识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3.4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合理运用生活化素材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现阶段,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备受家长宠溺,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进而忽略了要报答父母的恩情。为此,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回忆,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做过和“小彼得”相同的行为。而在学习该文章内容后,学生可以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价的。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布置有关感恩父母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在这种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切实感知文章的中心情感,还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教育部门对情感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下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为小学生创设出更加生动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实现小学生情感教育认知的完善,促进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华夏教师,2020(07):62-63.
        [2]钟晓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问题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9(36):66.
        [3]吴非.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