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迪元置业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抵抗地震的性能不仅作为衡量建筑是否合格能力,更与我们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必须注意建筑的抗震问题,这是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目前应用的抗震技术,做好建筑的整体抗震处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必须应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
根据近年来几次大规模地震情况来看,目前世界上建筑的可靠性不能令人满意,未达到保障人身安全的能力,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各种各样,既有建筑工艺和材料的问题,也有施工工艺的问题,因此解决起来不能一蹴而就,仍然必须从房屋的根本上改善建筑对地震的抵抗能力,从建筑的初步设计抓起,才能将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确保建筑的抗震水平。
1建筑工程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作为一个地震频发国家,中国地震地区分布广泛,强震频繁。很多城市位于地震带,因此预防和控制房屋地震特别重要。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500多万栋房屋倒塌,造成近7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房屋倒塌造成的。由此可见,地震灾害的破坏是由地震波对建筑整体稳定性的破坏引起的,因此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是势在必行。在实际建设项目中,改进抗震工程措施,发展隔震减震技术,对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抗震设计方法
现阶段,国内颁布实施的抗规与高规中,分别对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规范,并且这两者的规定基本一致且互为补充。对于抗规中的性能目标来说,将其分为1~4级四个等级,其中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的预期性能水准组合是进行划分的依据。对于高规来说,其把性能目标划分成A~D四个等级,这样的划分方式和抗规中的四级性能目标基本能够对应起来。对于性能水准组合来说,高规根据相对重要性的不同以及受力特点的不同把结构构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分为关键构件以及普通竖向构件、耗能构件等几种典型的类型;对于高规来说,其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相应的残余变形指标以及延性性能指标,但是高规在承载力指标方面的规定要细于抗规。抗震设计工作时,一旦确定了相应的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组合,就要对性能水准指标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对于性能的评估工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抗震安全性来说,其是建筑抗震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设计人员要对抗震承载力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常用抗震技术
3.1基础隔震抗震技术
基础隔震抗震技术包括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支撑摆动隔离抗震技术、橡胶隔离抗震技术等。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必须在建筑的地基础部分进行控制,实现隔震目的,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比如在很多的现代建筑中做建筑框架通常都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在这种结构框架中运用控制钢筋的勾践面积和最小配筋率完成抗震的最终目的。施工时,必须在墙上安装必要的特殊的减震材料,还必须跟圈梁合理连接,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性能,增加建筑的抗震承载能力。
3.2耗能减震抗震技术
此种技术在施工建设时需要选择具备能量消耗价值的构件,在建筑内部相应位置进行安装,以此提高阻尼值,在建筑地震运动期间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
施工所用的构件具备弹性特点,在发生较小震级的地震灾害时,在动力作用之下会出现侧向刚度变化,以此控制建筑变形情况。建筑施工所在地发生严重地震时,构件则呈现为非弹性状态,此时建筑自身的阻尼值较高,能量的可吸收量大,建筑整体的震动作用可以被有效减轻。因此,该技术应用期间采用的能量消耗构件为技术应用的重点,该种构件价格低廉,应用期间轻易不会发生损坏,可以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多加应用,应用较多的耗能减震装置有粘弹性阻尼、摩擦耗能抗震装置等。
3.3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技术
从以往的地震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经验来看,为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合理地应用抗震技术,使得建筑达到理想的抗震效果,要尽可能地利用优质的钢筋混凝土加固框架提升建筑质量, 提高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的稳固性。并采用适当的混凝土加固的方式,在建筑物的结构框架处利用钢支撑组件等施工材料来增加其防震能力,提升建筑物的稳固程度。同时,在构建房屋的结构柱子之间安放一定的支撑物,以便从根本上增强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确保当出现严重的地震灾害时,房屋整体结构框架能够保持稳定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并且安放在结构柱子之间的耗能支撑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地震能力并作出妥善的处理,提升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保证居住人员的安全。
3.4谨慎施工连接构件
在施工中,振捣不均匀,养护条件不足,造成结构裂缝超限、接缝表面变形等。当地震发生时,连接结构的承重能力下降,在地震的冲击作用下发生破坏,进而导致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损坏。同时,在使用期间,需要对建筑构件及时维护和保养,以提高对地震冲击的适应能力,防止建筑物出现裂缝。相邻楼房之间也可进行结构加固,增加连接构件,以防止裂缝,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结构稳定性,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及时维修。
3.5隔震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中,隔震技术的应用是通过对建筑房屋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加,以减小地震作用下能量在地面的进入强度,从而达到相应的建筑防震抗灾效果。根据隔震技术的这一应用原理不难看出,采用隔震技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中,不仅需要对隔震装置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进行深入考虑与控制,同时需要通过对各种先进的施工设备的应用,并确保建筑施工应用的各种技术产品性能可靠,建筑隔震设备的质量与性能表现良好,使用寿命相对较长等,从而才能够有效保障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和应用效果。摩擦摆隔震设计在建筑抗震技术中应用比较常用,根据支座滑动面朝向可分为滑动面朝上与朝下两种支座设计。
3.6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所谓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利用一些耗能杆件的屈服和弹塑性变形来消除地震能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构件因为地震作用力的影响而出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强震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变形时间来保证建筑物不会马上脆裂破坏,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余震的影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余震的作用导致建筑结构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建筑坍塌。
结束语:科学合理的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正确的抗震措施,提高和完善抗震技术,改善房屋建筑的强度和整体抗震性能,对于房屋的安全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建设中,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抗震标准,有利的场地抗震规划、合理的抗震结构设计、加强建筑监管、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等。这些抗震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为人们的生活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还促进了未来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田青.试论土建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桩基设计及抗震设计问题[J].建筑知识,2017(4):47~48.